【發表文章】大同寶寶 碎了

2007031015:50



96.03.10國語日報家庭版(故事背景94年3月)

以前,面對孩子在生活中層出不窮的「製造麻煩」,我總是很難維持好EQ,直接的反應就是生氣、責備孩子。我未曾深思:如此對待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孩子能學會面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直到,看了一個故事,開始學習改變。

故事是敘述一對夫妻結婚多年,終於生下一個孩子。一天,妻子忘記丈夫交代要把桌上的藥水收妥,導致孩子誤食而亡。先生趕到醫院非常傷心,但是他對妻子說:「I love you,darling!」因為他知道,兒子的死已成事實,即使怨天尤人,萬分自責亦不能改變,只會帶來更多的傷痛;何況失去兒子的不只有自己,妻子同樣失去兒子,而她的悔恨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起故事中情節,生活裡這些芝麻蒜皮小事何足掛齒,為何情緒反被局面控制呢?這故事提醒著我:「要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控制。」

不久,有同事送我一個瓷製的大同寶寶撲滿。我把它送給小六的大兒子,剛開始他很喜歡,過了一段時間,就把它轉送給大班的弟弟,二兒子對大同寶寶愛不釋手,拿過來走過去的,我一邊嘀咕一邊提醒他要特別小心,因為它是會破的「瓷娃娃」。

言者諄諄,聽者邈邈,二兒子好像不以為意。

果不其然,前後不到十分鐘光景,當我從超市買個東西回來,一眼瞧見兩個大孩子臉有歉意,外帶一絲絲擔心,連忙蹲在地上收拾善後,么兒馬上對我實況轉播:「小哥哥把大同寶寶摔破咯!」

這回我的EQ不錯,心想既然破了,生氣、責備於事無補,只是告訴孩子要小心收拾,別讓碎片割傷了。之後的那ㄧ陣子,每當我們經過擺著大同寶寶的電器行時,二兒子或么兒總會惋惜的說:「大同寶寶碎了,好可憐呵!」

之後,生活中雖然難免會有類此事件發生,不同的是,我知道孩子並非故意要製造麻煩,責難只會增加他們內心不安,令他們把焦點放在擔心、受怕,無法感同身受人事物的處境;事情既然發生,教他們如何善後,學會面對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更加重要。

當大人以未帶情緒的方式,接受已然發生的事實,無形中也是教導孩子「坦然接受,正向面對」的態度,總比模糊焦點,讓他們一味想逃避、卸責來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