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寫於2020.03.15)
2月下旬,學測成績揭曉。
兒子原本認為考得不錯,沒想到最有把握的國文竟然掉了兩分,加上社會也掉1分,4科總分57。我本以為他有機會滿級分,因此剛得知成績時,內心小有失望,尤其是敗在國文這一科,他國文程度挺好實在不該如此,我有點不能接受。
依照平日習慣,我開始剖析自己心態。以他第一類組57分的成績,設定商科目標,加上他對備審資料及個人申請面試頗具信心,想進所嚮往的大學應該不成問題。更何況高中三年他對辯論社團投入極深,花費在準備考試的時間不算太長,能有這種成績應該知足了!
那麼,我在意什麼呢?
原來,那種失望是來自身為家長的虛榮心:如果家裡有個滿級分的孩子,多棒啊,能讓以往的失落得到彌補,或者在補習班榜單上做為宣傳,就像以前我看到兒子同學的姊姊那樣……一旦剖析清楚,我理解到自己與很多家長的虛榮心態,明白那是要不得的心理,於是趕緊做了調整完全接受事實,失望情緒也隨即改變!一旦負面能量消除才能感受喜悅,真正替孩子開心。
至於考生自己又如何呢?~成績雖不若預期,他卻沒有失望情緒(或許已調整完畢),非常實事求是地研究能填什麼科系,哪一系只是夢幻志願,哪一系最有希望?他內心清楚要或不要什麼,而且意志堅定。個人申請資料和面試等過程完全無需父母費心,我們唯一參與的是陪他選購面試服裝,最後結果也在他的判斷和掌握之中。
當成績公佈不久,他和堂弟相偕回爺爺奶奶家。出門前夕,先生和我話家常:「兩個孫子都考得不錯,有機會上理想中的學校,爺爺最近應該心情很好,大家可以過一段耳根清靜的日子。」不只我們如此猜想,兒子也這麼認為。
誰都沒料到,當兒子一進家門,迎接他的,竟是……
「你這樣的成績上不了台大法律,以後能做什麼?要在餐廳幫忙端盤子嗎?」爺爺還說了些什麼,兒子根本懶得轉述!總之,全是一連串令人傻眼又邏輯不通的非理性言語。
原本應該受到讚揚的孩子,卻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奚落,所幸他有相當自信,毫髮無傷。此事被兒子和我當成今年度天大笑話,三不五時兒子還會調侃:「我進不了台大法(律),就只能在餐廳端盤子!」
老人家心情不佳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總算逐漸正常。
當時我將此事看做笑話不以為意,近日我更明白其中許多道理。原本考生認為自己考得很好,讓我們心存滿級分的期待,因此當結果不如預期時,便產生一種失望情緒!如同我剛得知成績時的失落心情,慶幸的是,我一向擅長面對自己的真實情緒,會為每一個衝擊找到心靈出路,通常透過自我剖析、與人對談或閱讀書寫等方式,總能在最短時間內放下(釋懷),回到生活常軌!也經由不斷練習,情緒管理能力越來越強。
而老人家卻不同,毫無情緒管理概念,更不會向內探求,因此當他生氣、失望時,不僅自己個人難受,更會直接將負面情緒轉嫁到他人身上,奚落責罵口不擇言皆有之。92歲的老人家了,對孫子成績如何能考上什麼學校就讀哪一科系(我兒進的是台大會計),依然如此在意與關注,應該算是奇葩吧!
如此奇葩,有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呢?
骨子裡他是個士大夫觀念重到不行的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慣用打罵教育,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讀書卻遺憾只有小學畢業,於是不自覺地將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始終執著地認為「會讀書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取得高職位=此人有用、有價值。」不僅兒子要列為追求目標,也期許孫子應該達到,如果沒做到就等於沒用、廢物、毀了,人生從此沒希望似的!但男女有別內外也有別,女兒孫女或外孫如何則無所謂。
他這些觀念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始終沒有改變,雪上加霜的是我家老大和老二正好不擅長讀書,因此孩子教育與教養觀念成為我們家的重大問題。那些年我的小家庭彷彿埋有一枚不定時爆炸的地雷,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地雷引爆,然後炸得我們遍體麟傷!
只要老人家提到老大什麼的,我家就可以颳起大風(他的偏執觀念早已深植我家先生心中),而他對此孫的全然否定曾讓我心疼不已,也不知流下多少淚水,更是我耗費極大心力才讓兒子不致偏差(以為如此事實不然)!至於老二讀了六年體育班,10餘年打球近年開始教球,至今仍未讓爺爺知情,他的羽球之路也是我含淚顛簸走過來。唯一擅長讀書且如願進入嚮往學府的老么還要因滿級分落差而遭當面訓斥,斥責內容荒誕,令人啼笑皆非!
多年來,我一直背負著教育失敗的罪名。
他們認為都是我的教育錯誤,如果當初採用祖傳打罵教育,兩個孩子絕不是如此,孩子未來如何都是我該負責。其實,人生沒有對照組,不可能見到另一種方式的結果藉以評斷哪一種比較好?但我的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正向樂觀,且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也逐漸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在我心中,他們都深具價值且是我所愛的人,世俗界定所謂好表現只是為他們的生活技能和生命品質加分……
生命,不是如此狹隘。生命有如一顆顆埋入土中的種子,萌芽、成長、茁壯,每一顆都長成他們自己的樣子,獨一無二,無可取代;每個生命生而平等,無論台大法律還是端盤子的,都值得被愛與尊重。耕耘者只要灌溉施肥、細心呵護、默默支持;若稍有傾斜時,協助扶正即可,而不是設了框架要它依照耕耘者的意志成長。
身為耕耘者必須時時檢視自己的觀念是否與時俱進,行為是不是無意識地複製上一代模式,對孩子的期待或要求有沒有參雜過多自己擔憂與遺憾?教養態度和方式會不會造成孩子反彈?……如果一個合時宜的耕耘者卻碰到觀念停留在上一世紀的長輩或伴侶,那麼必將經歷難以言說的「心」苦,觀念有如平行線毫無交集,無論自己多努力永遠不被認同,而是一次又一次否定;每一個事件都是折騰,只能從這些過程中磨練心智,不讓雜音擾亂自己對孩子應有的生命支持,不讓攻訐輕易打擊自己~「縱然他人無理,但唯有不在意無所謂,它才失去指揮自己的能力,心才能自由。」
親愛的朋友,一起共勉吧!
【後記之1】不怕否定,不用掌聲
掌聲,令人欣喜,讓人開心,使人得到一份鼓舞力量,更活力充沛向前走!然而,來自外在的掌聲,終究可遇不可求,有時非常努力也不一定有掌聲,甚至反有責難或重重否定。
掌聲為什麼可遇不可求呢?
華人社會充斥著負面思維,對人、事、物都有預期心理,大多要求做到滿分,未達到則以扣分處理;西方人則多將期望歸零成為加分的開始,達到時予以正面鼓勵(聽說他們改考卷便是如此)。因此,華人的成長歷程很少受到讚美和鼓勵,這些人長大結婚生子後,也往往成為那種只會要求期待只有負面言詞而不會鼓勵讚美不能正面看待的父母,想從他們那裡得到掌聲,無異緣木求魚。
如果你周遭重要之人屬於這一類型,請千萬記得:不要心存他們有朝一日會改變的期待,有期待就會有失望和傷害。因為這一類人通常自信不足或對自己不滿意,他們捍衛自己的方式就是固執不願改變,若接受了別人的想法做法而改變自己,似乎便表示他是不對的、他是弱者,甚至等於承認了自己的挫敗........
一旦洞悉如此心態,若常需和這一類型的人相處,到底能如何呢?「唯有不在意無所謂,它才失去指揮自己的能力,心才能自由。」「沒有外在掌聲,依然要充滿喜樂;不用他人掌聲,自己按個讚吧!」 共勉之!
【後記之2】做個快樂的人
所謂行行出狀元的『狀元』二字,已經就是一種競爭拔得頭籌的意味,然而,第一名永遠只有少數人。
為什麼不能鼓勵每個生命都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個快樂的人,就是人生最好的目標啊!猛然想起,三年多以前,我有幸回國中母校和學弟妹分享,事後曾寫了一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http://blog.udn.com/free1203/73641990
文中提到當日主題概念:看重自己,不妄自菲薄,努力成為更好、更棒的自己!………其中還引述並詮釋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服務觀念: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聰明才力,先安於做個認真快樂的平凡人,造自己之福,再擴及家人週遭之人,如有更大能力,則造更多人之福。
日前我在Line上看到一則簡短文句,深得我心,其標題為『做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