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孩子出難題《勇於管教》

2007042322:50



故事背景92年7月

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特質,大兒子從襁褓時期開始,作息規律、活潑卻很乖巧,每個階段各項發展,正好符合了父母的一般期望,沒讓我傷過腦筋(PS.考驗發生在青春期)。然而,老二則大不相同,除了未跟在身邊的必然影響外,和先天個性及人格特質有關,他心思敏銳、自主性強,比較倔強調皮,不喜歡依照他人意思行事。

有一次,四歲半的他拿空乳液瓶敲弟弟的頭,雖然沒有造成什麼傷害,但這種行為遭受爸爸狠狠的處罰,一根細竹打得手背腳都是傷痕。「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但我沒有反對先生的處罰行為,可是剛受罰過後幾分鐘,他又嘻笑如平常,好像啥事也沒發生似的!

當時深深覺得他與哥哥大不相同,所出難題好像是對父母的考驗,隨時要等著接招,我以接受挑戰的心情惕勵自己。於是,我告訴外子和大兒子,如果老二使用情緒性的字眼,大家試著假裝沒聽到,更不要有所回應。那天下午我發現,當他偶爾說出情緒性的話語,而我們卻沒有任何回應時,他好像感覺很沒樂趣了。我為這項結果竊喜不已。

向來早起的我,第二天早上正好在看同事送的「勇於管教」一書,我簡直不敢相信,前一天我們家所上演的故事,正如書中所描述的情況。作者以自己幼年故事來描述某些孩子的心態:有時候他們哭鬧、發脾氣的行為,會因為旁人沒有回應,而覺得躺在地上好無聊,很沒趣,從此就不再亂發脾氣了。「因為沒有觀眾的表演實在一點也不好玩,沒有回應真是自討沒趣!能夠利用暴力行為惹這些力氣大、有權利的大人生氣抓狂,自己當時一定很愛這類把戲。」

我不知道,老二是否有如作者所述心態?抑或【父母界限在哪裡?】那一頓責打及一連串話語發揮效用?.......總之,老二那一陣子令我煩惱的事減少了,我暫時通過難題的考驗。

強力推薦《勇於管教》一書

自從提筆抒懷與朋友分享以來,受惠最多的是自己,除了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外,另外很大的收穫是,不少朋友總會送我他們心目中的好書,讓我的觸角更為廣泛。這本《勇於管教》一書便是92年初同事送給我的,因此有機會閱讀「愛家叢書」,認識了「愛家文化基金會」,後來還在「愛家雜誌」發表幾篇拙作。

《勇於管教》的作者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是美國愛家機構的創辦人與會長,也是一位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及家庭輔導專家,擁有美國南加大兒童發展博士學位。著有《勇於管教》、《轉個彎,一樣有路走》等十餘本暢銷書。

愛家機構企劃了「愛家叢書」,出版序中有一段話深得我心
「沒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不能擁有真正快樂與光明的遠景。同樣的,在每個人的一生中,也沒有任何的成功,能彌補婚姻、家庭的失敗。」


《勇於管教》一書共分為十一章節:
第一章 為人父母的挑戰
第二章 贏得孩子的尊重
第三章 管教的重要原則
第四章 管教疑難問與答
第五章 合理獎賞真有效
第六章 改變行為有妙方
第七章 學習也需要規範
第八章 認識孩子的學習障礙(一)
第九章 認識孩子的學習障礙(二)
第十章 搶救青少年的純真
第十一章 給母親的貼心話
附錄 父母也要知道的毒品常識

小書摘:(篇篇內容俱是管教圭臬,囿於時間因素我只能摘錄部分內容,這是一本值得父母好好研讀並加以實踐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第一章有個標題「別養出小霸王」,作者舉出一個案例,三歲小女孩不想睡午覺、大聲尖叫,接著要東要西包括喝水,後來又因為母親未及時把水端到而拒絕喝水,還做了諸多無理取鬧的行為,來折騰她母親,直到玩膩為止。杜布森博士指出案例中的媽媽和女兒,「是錯誤的孩童管教哲學下的眾多受害者之一,這種不實際、不合理的孩童管教哲學,長久以來主導了孩童教育。」

接著就是標題「父母能否維持界限?」作者認為媽媽和孩子之間不是單純的意見不同而已:她的女兒挑戰她、嘲弄她,並且違抗她。這個衝突背後的真正意思是:三歲小女孩公然抗拒母親的權威。

「個性倔強的孩子有時會公然向父母挑戰,但那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因為孩子感到挫折或心中有敵意。其實孩子只是想知道父母設定的界限在哪裡,以及父母能否維持住這些界限。」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勇於管教」,教導孩童學習自我管理和負責任的行為,以教養出健康、自重、快樂的孩子。

第二章章名是「贏得孩子的尊重」。〝嚴厲、壓迫性的控制〞及〝完全的放任〞,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在受害孩童的生命中留下明顯的傷痕,受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更糟。

「在壓迫性的管教方式下,孩童受到完全控制、飽受羞辱,這種家庭氣氛冰冷而嚴厲,孩童一直都活在恐懼中。他無法自己作決定,在父母絕對的權威之下,毫無個性可言。他將終生習慣依賴,內心深處的怒氣不散。一個人如果一直這樣受到高壓控制,甚至可能導致精神異常。」

杜博士在第四章中建議父母在某些情況下適度使用體罰,但是他強調:「我堅決反對父母採用嚴厲的管教方式。孩童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因為受到家人拒絕、嘲笑、批評或怒罵而受傷,他們有權力在一個安全、得到接納和溫暖的環境下長大。」

如第一章「別養出小霸王」所述,另一個極端也會使孩童受到傷害,作者強調「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孩子若沒有大人的帶領,就會成為一個小霸王,以為全世界都得聽他指揮,並且常會藐視和不尊重身邊最親近的人。這類孩童所成長的家庭經常是毫無秩序、一團混亂,而他的母親往往是神經兮兮、挫折感最深的女人。當孩子還小時,她只能待在家裡束手無策,因為她不好意思帶這個小霸王去任何地方。如果這種情況能養育出健康、有安全感的孩子,這些痛苦還值得忍受。但事實往往恰巧相反。

遺傳不能使孩子具備合宜的態度;父母教什麼,孩子就會學到什麼。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就不能期待將來這些行為會奇蹟似地出現在孩子身上。

孩子一定要學會尊重父母,這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自尊心,而是因為跟父母的關係,會深深影響他日後跟別人相處的態度。孩子早年怎麼看待父母的權威,將來就怎麼看待學校、執法人員、上司、同事和共同生活的人。親子關係是孩童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交互動機會,早年在這方面遭遇的問題,日後往往可能再度浮現。

●「分辨孩子的行為動機」,教導尊重,也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某些行為背後的含意。首先,孩子若有不當行為,父母應該衡量他是不是在直接挑戰父母的權威和領導地位。管教方式應該由這個評估的結果來決定。

●「愛」和「管教」雙管齊下,可以影響孩子的態度;這兩方面並非互相衝突對立,而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管教的行動不會減損父母的愛,這是父母親情的一部分;適度的體罰不是父母「對」所愛的孩子做什麼,而是「為」孩子做什麼。

●「管教始於學步期」,如果父母因為太愛小孩,狠不下心管教他們,狠可能會從此失去掌控權;父母應當在這段時期建立起權威,態度要溫柔但不失堅持。

●「開始讓步便難以挽回」,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無法處理親子間的衝突,將來年挽回劣勢。如果父母太軟弱、太累或太忙,以致於掌握不住衝突的局面,將來會因此傅尚慘痛的代價,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就有他們好受了。如果你叫不動一個五歲的孩子把玩具撿起來,等他到了叛逆時期,你很可能也管不住他。

●「親子必須互敬互諒」,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自我,絕對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輕視他或使他難堪。自尊心視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環,即使是小小的一個事件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且自尊心的重建相當困難。因此,一個父親若經常對孩子冷潮熱諷,就不要期待孩子會真心尊重他。孩子可能因為怕他,所以不敢露出心中的鄙視,但到了青少年時期,往往會產生報復的心態。

●「設身處地解讀孩子心聲」,孩子的敵對和頑抗有可能肇因於挫折感、失望或被拒絕,必須視為一個警訊加以留意。孩子每一次的抗拒行為,都是在傳達一個訊息給父母,父母必須先加以解讀再做反應。成功的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設身處地體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在上床時間拼命哭鬧時,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表達什麼,也許他真的很怕黑漆漆的房間,也許他就是不想睡覺,對這兩種情形,你的反應應該大不相同。父母之道學問無窮,關鍵就在於能否適時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含意。

●珠兒家發生的故事,當時我所看到的內容在第六章「改變行為有妙方」,標題是「反向操作可消除壞行為」
,作者表達孩童為什麼要用哭鬧的音調說話,而不用正常的音調好好講話?因為父母特別加強他的哭鬧!也就是,當孩童用正常的音調說話時,父母常常沒有時間聽他講話,但當他用刺耳或令人不舒服的語調說時,父母會過來看看怎麼回事。或許,這可以解讀為我家老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吧──想要引起注意。

另一標題是「沒有回應自討沒趣」,作者以自己幼童時的故事描述某些孩子心態,有時候孩童哭鬧、發脾氣的行為,會因為旁人沒有回應而覺得躺在地上很無聊、沒趣,從此就不再亂發脾氣了,因為沒有觀眾的表演實在一點也不好玩!作者說,能夠利用暴力行為惹這些力氣大、有權利的大人生氣抓狂,他當時一定很愛這類把戲。大多數孩童發脾氣是一種挑戰性的行為,父母可以藉著適度地責打他幾次而獲得解決,但像他這樣的孩子則別有心機,像個縱火狂一樣,喜歡觀看由他引起的混亂場面,這種事對他而言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