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溢滿幸福

2008082423:09




讀了《這一天,我們擁抱幸福》,許多朋友對於我們闊別多年還能共遊舊地話當年,均覺緣分難得,感染了不少幸福滋味。

資源缺乏,求知若渴
那些看似艱辛的童年往事,如今回想起來都甜美,即使在當時也不以為苦,它就是生活一部分,小孩更當成遊戲般,樂在其中。

遺憾的是,當時鄉下生活普遍艱困,學校文化資源益顯缺乏。過期國語日報合訂本,是小學時期難得的精神食糧,那是老師們將舊國語日報裝訂起來,在封面上加個牛皮紙,讓同學們輪流閱讀。傳來傳去的下場,這些報紙雖已殘破不堪,但我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求知若渴」足以形容當時的心情。

城鄉差距,今昔皆有
對教育工作懷抱理想,一心一意想當個春風化雨的好老師,可惜事與願違。有趣的是,未能當上老師的我,卻在最高教育主管機關服務了十年,早期工作內容與國民教育關係密切,足跡遍及全省各地或離島等偏遠地區的國中小學,而教育計畫中有個重要政策──縮短城鄉差距。

何謂「城鄉差距」,是我逐漸明白的情事。原本以為四、五年級生都跟自己一樣,沒念幼稚園、未上補習班,缺少故事書、沒有國語日報……。直到聽了好朋友的童年往事,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在台北市長大的四年四班好友敘述,他們讀小學時,班上同學家裡幾乎都訂有國語日報,大家常常討論著報載內容。在嘉義市成長的五年四班好友則說,他們家七個孩子都補習好幾個科目,不知道辛苦的父母是怎麼辦到的?也難以想像怎麼會有從來沒補習的人?

尊重差異,卻也焦急
求知若渴,卻未在成長中得到滿足,對我有兩大影響。內心深處未曾忘懷教育夢想,喜愛閱讀也關心教育,渴望有更多時間可以徜徉書海,沉浸書香中。另一個影響則是反映在對孩子期望上,希望營造書香氛圍,買書不手軟,數量足以擺成小小圖書館,滿心期待他們會喜愛閱讀。

然而,每個人有他的特質與喜好,適合自己的不一定適用在孩子身上,同一家工廠生產製造,成品也不盡相同,如同我三個兒子各有特質,必須接納與尊重。何況主動閱讀是愉悅的事,一旦被強迫去做,或以父母個人標準期待他們,孩子心理容易產生反感或壓力;倘因過度要求或責備,致使閱讀與不愉快經驗相連結,如此不僅效果難以彰顯,同時扼煞了學習樂趣,可能一輩子都不喜歡閱讀。

可是,想到自己求知若渴卻缺乏資源,而孩子擁有資源卻不知珍惜機會,著實令人心焦。

部長故事,感觸良深
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及洪蘭教授賢伉儷是令人敬重的教育專家,一天,讀到了關於曾前部長的小故事,深有所感。有段時間部長媽媽生病了,他常回家陪著媽媽;晚上媽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部長對那些節目沒興趣,就在旁邊看書。有一天媽媽忽然問他:你在看什麼?部長就跟她說了相關的故事,媽媽說她很喜歡兒子看書的樣子,他的表情十分豐富,有樂、有悲、有微笑、有生氣、有嘆息,像是整個人沉浸其中,渾然忘我。 

最後媽媽告訴他,她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不識字,否則她也可以看有趣的書,知道不一樣的事物,而不用看數十年不變的電視劇,「電視劇這麼無聊,誰愛看啊?」

那一瞬間,部長才意識到,原來他擁有一項母親非常嚮往卻無法擁有的能力。從此曾部長伉儷經常走出研究室,前往偏遠地區或第三世界推廣閱讀活動,也和朋友們捐了許多書給台灣及大陸各地山區的小朋友。他們相信書會產生奇蹟,有意想不到的影響力。

學習等待,創造幸福
透過講述與寫信等方式,我試圖讓孩子們知道曾部長和媽媽之間的故事,同時希望兒子了解並意識到,身處豐衣足食的生活中,他們擁有了我這個母親幼時非常嚮往卻無法得到的,一個充滿書香,又無需打理家事農事的環境;城鄉差距或貧富不均的結果,現今社會仍存有諸多資源缺乏的角落,相較之下,我們也擁有他們所欠缺的環境與機會。

不是自己的世界幸福,就以為社會沒有不幸的人;
不是把自己眼睛閉起來,就可以不看見別人。


唯有用心體會,只有願意付出,才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也才能真正感受「能讀書,好幸福!」身為母親,慢慢地,我學會了「等待」,希望有一天他們懂得自己要什麼,不僅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有能力,也能創造別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