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憑什麼要錢?

2007032516:46

故事背景95年5月


二十幾年前,婆婆曾經幫別人帶小孩,如今那個孩子小揚已經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工作。偶爾會聽到婆婆提起小揚,不外乎是他又打電話來,或到家裡來看她,婆婆對他誇讚有加,覺得他是一個貼心的孩子,甚至比自己的兒子、孫子更有心呢!


日前大姑在公園散步時,碰到了小揚的媽媽,見她落寞寡歡,問她怎麼了?本來她支支吾吾不想說,細問之下,她娓娓道出傷心難過的事。
 

媽媽一直認為小揚很貼心,平日上班雖沒拿錢回家,也不以為意。前些日子臨時急需,媽媽開口希望小揚拿錢回來,沒想到孩子竟然回答:「你憑什麼跟我要錢?」媽媽傷心落淚,無言以對。說到最後,小揚媽媽還交代大姑,別讓婆婆知道此事,以免她對小揚失望;她不敢說出來,深怕別人不知如何看她,也在乎別人如何看待兒子。


我們不了解事情全貌,就聽到者而言,深覺小揚媽媽未免顧慮太多了。觀念態度不對的是兒子,被「懲罰」的卻是母親,暗自傷心垂淚,還要替兒子隱瞞,唯恐別人對他失望。何不找個合適的人說說,不僅抒發情緒,還能提供不同思維,不致掉入死胡同裡。


以此事來說吧,縱然我們沒有「養兒防老」的期待,可是,孩子也不能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毫不懂得飲水要思源。面對孩子「你憑什麼跟我要錢?」的質問,可以口氣柔軟但態度堅定地告訴他:「憑我們從小拉拔你長大,供你吃穿、接受教育,林林總總的花費何其多,小小回饋不過分。」問題在於媽媽先被孩子的態度打敗了,不敢勇於表達,除了獨自傷心外,竟不能義正辭嚴告訴孩子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或許,小揚這番話出於溝通問題,他只是覺得不公平,為何哥哥沒有回饋?詞窮之餘迸出那句話,媽媽何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同時讓他明白,只跟他拿錢而沒有向哥哥要,是因為哥哥目前沒有上班,不是有意偏袒哥哥,也讓他對別人處境具有同理心,進而體恤別人。


「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環境,而是態度。」不知小揚媽媽同意否?





(圖片: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