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2007兵馬俑展覽

2007051620:45




琛琛:哇,這本兵馬俑的書,裡面有弓箭和武器耶!(一早,么兒拿著兵馬俑展的圖錄,興奮地對我說。)

媽媽:是啊,你對這些有興趣喔?

琛琛:什麼是兵馬俑?

媽媽:(趕緊查字典)
〝俑〞是指古代殉葬用的偶像,有木偶、石偶等。
這本書講的兵馬俑,是以前一個皇帝叫秦始皇,他死後所埋葬的皇陵旁邊,有好多殉葬用的士兵俑保護他,也有動物、車馬、百戲俑等,供皇帝使用或娛樂。後人把這些從地下挖出來,從事考古研究,也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參觀,讓我們了解兩千多年以前的生活。

琛琛:我知道了。咦,〝肥〞哥不是歷史不太好嗎?那就叫他去歷史博物館看一看,歷史就會變好啦!(註:他哥瘦得像竹竿,其實一點也不肥)

媽媽:哈哈,這好像是個好主意哦!…………


文圖資料摘自聯合報及「兵馬俑特展導覽手冊」、「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帝國」

秦始皇陵,又稱驪山園,是秦始皇在生前就為自己死後生活所精心打造的陵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陵塚高大,一眼望去就像一座山丘。

環繞著驪山秦皇陵周圍,方圓數十公里內,散布著數百座的陪葬坑墓,形成氣勢驚人的秦始皇地下王國,考古學者已經發現,陵園模擬咸陽宮城,這些陪葬坑的屬性各異,兵馬俑坑扮演戍衛功能,還有馬廄、車馬、動物珍禽、百戲娛樂等,供養、服侍至高的始皇帝一如人間。

在已發掘的181座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編號一到四號的兵馬俑坑最為著名。繼一號坑之後,又在1976年發現了二號坑陶俑,於1994年開放參觀,二號坑是全世界第一個採邊發掘、邊開放參觀考古現場的遺址博物館,考古學界一致認為,二號坑是秦始皇兵馬俑最精采的一處陪葬坑。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00年與聯合報系合作,展出百餘件「一號坑」兵馬俑。睽違七年後,史博館再度與聯合報系合作,展出116組件「二號坑」出土文物。和上次最大不同的是,本次展品是近年來整理修復好的新近考古發掘文物,讓國人更深入了解二千多年前秦人的生活與文化。


●二號坑彩繪俑出土情形



●綠面跪射俑之謎(左圖正面,右圖背面)
圖中的跪射俑頭,除髮鬚、瞳仁是黑色外,臉部塗有綠色彩繪,跟其他俑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大異其趣。有人認為這是長時間埋藏,或有其他物質使其顏色發生化學變化;也有人認為是秦代工匠刻意模仿膚色較深的人繪製的;還有人認為是工匠的惡作劇。至今專家未解其綠面之謎。

頂右側綰圓髻,兩眼平視左前方,身穿長襦,外著披膊鎧甲,下穿著長褲,著兩節護腿,足蹬齊頭方口翹尖履,左腿曲蹲,右膝著地,右臂微曲,左臂抱於胸前,左手四指微曲,拇指翹起,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握持弓弩。

展場中有個綠面俑剛出土時的電腦輸出圖,跪射俑的臉綠得鮮明,兩相對照下,更能體會彩繪保存的高難度,脆弱的色彩曾常隨著時間氧化或剝落,日後恐難再見今日之貌。這件綠面跪射俑,大陸將來可能定為國寶級文物,不輕易出國或展出,錯過了這次機會,很難再一睹真面目。



●彩繪跪射俑
左圖為彩繪跪射俑的全部或局部特寫,右圖是在1999年一個跪射俑剛出土情形,身上還殘留著一些紅色彩繪,顏色十分鮮豔。很難相信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物。


●石鎧甲
石鎧甲也是這次展覽的重量級展品,它模仿戰國時期流行的皮鎧甲和鐵鎧甲製成。石鎧甲來自軍服庫,是兵馬俑的陪葬品,展現了秦帝國地下軍隊的氣勢;石鎧甲以石灰岩石片和扁銅線連綴而成,光從石片上鑽五組兩兩相對的孔洞,就可以看出工藝的精細。



●仙鶴、天鵝、鴻雁(展品比例1:1)
來自水禽陪葬坑的的仙鶴、天鵝、鴻雁,每隻姿勢不同,十分珍稀。尤以一級古物「青銅仙鶴」最為引人注意,其保存相當完整,不僅身上的彩繪及羽毛細紋清晰可見,嘴裡還啣著一個青銅製的小魚,捕食姿態十分生動。


●左圖文官俑,右圖箕踞坐姿俑
第一次登台的文官俑,也是不可錯過的展品。這些陶俑原來是面北而立,正面對秦始皇陵封土的方向,代表臣子向南面而王的帝王朝拜,而且服飾造型以戴長冠為主,也跟兵馬俑不同,可能是文官一類的人物。從這些珍貴文物,可一窺秦朝的盛世風華。


這次展覽有完整的兵馬俑軍階與軍種,包括了「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跪射俑」及「御手俑」等各式真品兵馬俑,個個的姿態與神情、盔甲及髮飾各異,每一具戰馬、戰車和武器均為完美傑作。

錯過了千禧年兵馬俑展覽的我,這一次先睹為快。聽到不少看過兩次的人表示,上次兵馬俑展較注重情境展示,這次則讓展品本身說話,因為有適當的看展空間和距離,民眾參觀時可以看到更多細節,讀出更多的意義。


●展覽日期:96年5月12日~~8月2日 9:30~18:00 (周一不休館)
展覽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台北市南海路49號,植物園建中斜對面)

●展覽期間售票方式:
全票200元,團體優待票150元(20人以上)
軍警學生票150元
65歲以上、110cm以下、身心障礙者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