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米勒拾穗,話感動

2008070121:35

發表於97年10月第634期主計月刊



感動,有如心靈鑰匙被開啟,使人產生一股自發性的力量,主動想要追求與投入,樂在其中且終身不渝;讓人感動,來自於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人文的關懷和熱忱,使他人在欣賞其作品或享受其服務時,心靈有所悸動,久久不已。


感動,產生自發性力量

日本有位青年中村武夫,他在十四歲時看到了米勒的複製畫,深為其作品中對人文的關懷、對大地的頌讚,所呈現的美感而撼動,於是立志收藏巴比松畫派作品真蹟,以饗世人。後來他果真成為一名實業家,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收藏了很多巴比松畫派的作品真蹟。其收藏品中有三十一位畫家的一百件作品,於九十三年暑假來到了台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是為「農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特展。

台灣有位青年十七歲時,在完成工藝作品百般無聊之際,趴在教室的窗邊觀看隔壁班級上些什麼課,見到花藝老師的優雅動作與高貴氣質,心靈深深被觸動,感覺那畫面如此美好動人。花藝老師見他多次趴在窗外觀看,於是教授他插花藝術,奠定了這位青年厚實的花藝基礎。後來他成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餘年來推動插花藝術不遺餘力,同時擅長水墨畫創作、兼修美術史論等,是當代重要的藝術家──國立歷史博物館黃永川前館長。


拾穗,謙卑、感恩與分享

九十三年無緣見到米勒的「拾穗」與「晚禱」真蹟,睽違四年,如今這兩件法國國寶級的畫作,藉著法國奧塞美術館開館二十餘年來,重新整修米勒廳的機會,首度大規模出借米勒作品予海外。台灣人何其有幸,不必搭機遠渡重洋,便能在台北看到大師真蹟。正因為這份幸福來之不易,「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外頭參觀人潮踴躍,以往只在遊樂場見到的大排長龍景象,如今也出現在藝文活動中。熾熱太陽下,排了一兩個小時,才能進場一睹大師作品的風采,這種精神令人感動不已。

欣賞米勒「拾穗」等畫作,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與內心感動,進一步激發性靈上的領悟。「拾穗」畫作中,遠方的農人在付出汗水與心力後,整車整捆地滿載麥收欲歸,但他們沒有忘記窮苦人家,刻意留下麥穗讓沒有土地的窮人撿拾以度溫飽。如此懂得謙卑、感恩與分享,並關懷弱勢的人道精神,正是現今社會每個人亟須學習的功課。三個拾穗的窮苦婦人,是社會階級中極卑微的小人物,卻在米勒筆下成為耀眼的主角,米勒賦予他們生命的尊嚴,我們也在觀畫當中學習尊重生命。


擁有「感動人的工具」

亞都麗緻飯店嚴長壽總裁在《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一書序文中提到,他應邀到台南藝術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那場演講讓學習藝術多年卻依然懵懂的學子,有如當頭棒喝般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嚴先生鼓勵他們,真正要擁有的,不是一個「謀生的工具」,而是一份「感動人的工具」!這個感動人的工具,除了用來謀生就業,真正重要的是,你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在這工具上,你自己是否曾被它感動?如果這感動人的工具,在你的胸中有股澎湃激昂的力量,你會不會急於將此工具用來感動別人,盡到感動別人的責任?你是不是心甘情願、甘之如飴地想要影響更多人「投入」這個認知,而且把藝術變成滋潤生命的工具?……


領略感動,做感動人的事

想對各種天性和習性的人有所影響,必須讓人感動;想要做出讓人感動的事,對他人形成改變或影響,自己首先要學會感動,樂於自我成長。前述故事裡,我們在收藏家中村武夫和藝術家黃前館長身上,見證「感動」何其重要!而在米勒拾穗畫作中或嚴長壽總裁身上,我們深刻體會「讓人感動」的特質。

在自然萬物中領略生命感動,從感動中創造感動人的內涵,這份感動人的「內涵」也許是生命態度、生活哲學或個人創作,也許是藝文、觀光等服務品質,以及任何工作內容的呈現。社會需要更多擁有足夠感受能力的人,亦即每個人培養對事物的觀察與敏銳知覺,對生命充滿熱情和活力;社會也需要有能力創造感動的人,成為照亮他人的發光體,把光和熱帶給別人。當社會越來越多這兩種人,將會形成良性循環,處處充滿了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