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亮,看到了光明~大王蓮

2008012413:29

 


(本文經錄用刊登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五十周年專刊中,專論議題部分)

《教育好夥伴》是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在週一到週五早上8~9點,專為全國家長所設計的節目,內容豐富、製作用心,習慣在上班途中收聽此頻道,接觸諸多教育訊息。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雖未在教育前線,如今也沒有在教育行政機關服務,但十分關心教育,更樂於自我成長。

拂去塵埃,最好的祝福
很喜歡節目中聽到的一段話:「孩子的教育等於他的未來,家長的心亮了,孩子才能看到光明。」

心靈是我們最需要小心呵護的寶貝,可是,生而為人總會在無法掌握情況下沾惹塵埃,使得潛意識成為蒙塵的心靈,不易覺察成長經驗對自我的影響,卻掌握了形諸於外的言語和行為。

唯有大人拂去塵埃,才能減少孩子沾惹塵埃;
只有父母的心亮了,自己與孩子才會看到光明,也才容易快樂;
只要每個大人快樂,就有快樂的孩子,形成良性循環。
而拂去塵埃需要內省,內省才能找到心靈平靜;
拂去塵埃需要自我探索與不斷成長,如此方能平常心看待萬物,給予孩子最好的祝福。

青春期孩子,生活失序
大兒子國一下學期,作息開始不太規律。處於荷爾蒙變化且不知生命意義的年齡,失去了慣有的笑容;原本就不喜讀書,更顯得缺乏生活目標;本來略顯清瘦的身材,因為沒胃口瘦了幾公斤。他的生活幾乎失序,聯絡簿經常空白,房間亂七八糟,丟三落四!晚上讀書效果奇差,常常精神不濟,早早夢周公。

一反過去懂事貼心的表現,兒子說了許多激烈或情緒性的言語!聯絡簿的札記灰色黯淡:「失去人生的目標,沒有存在的目的。」「感覺很疲倦、很懶散,連最喜歡的打球也懶得動!」「封閉自己無法體會很多事物。」多位老師都注意到他上課有失神與不專心情形,且曾向老師表示「我不想讀書了,爸爸每次都不相信我、打擊我,講那種讓人很洩氣的話。」

看到兒子的「不正常」表現,在在讓我的心情忐忑不安。國一最是嚴重,三年國中生涯發生不少教我膽戰心驚的故事,也成為父母「藉機練心」的契機,讓我看見自己生命中的缺憾、擔憂與恐懼,不斷在過程中尋求超越,學習自我成長。

教養觀念,南轅北轍
在自由環境下長大且備受肯定的我,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另一半卻在威權環境下成長又屢受挫折,反映在教育問題上,兩人觀念南轅北轍。兒子說媽媽是「愛的教育」,爸爸則是「鐵的紀律」,雖然形容得誇張些,但我們的教養觀念可見一斑。

夫妻倆經常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衝突,彼此不認同對方的教養態度,我尤其反對沒有建設性的批評責罵,認為它無濟於事,唯有以積極正面的期待,讓對方感受到愛與支持,才容易走向我們所期待的正向結果。

人有無限潛能與成長空間,怎能以眼前情況論斷一生的成敗呢?

只要有信心和決心,永遠不放棄,終有到達的一天。如果我們先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他連戰鬥力都失去了,還能打下去嗎?孩子不讀書,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於父母態度,但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動力,而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幫忙孩子找到學習動力,至少別成為「反動力」。

父母雙方,各有憂慮
身為母親,夾在孩子和爸爸之間,不贊成外子對待孩子的方式,企圖改變另一半,卻常常是反效果,內心備受煎熬!歷經數不清的心理折磨,如今回顧大兒子這段青春期考驗,明白我們的出發點是「愛」,但這份「愛」卻參雜了擔憂、不滿意,無法完全接納。

外子有感於社會的殘酷競爭,想著自己如此努力認真,都得這麼辛苦地奮鬥,還不一定能生存得很好!那麼,不懂得自動自發的孩子,將來哪有競爭力?會不會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欠缺?……如此擔憂心情,加上權威式教育的影響,反映在教養態度方面,容易加諸負面能量在孩子身上。其出發點是愛也是善意,卻使用否定方式;孩子明知爸爸為他好,感受卻是「貶損」與「不信任」,令人沮喪。

我的父親不太打罵孩子,但與幾個子女的交流很少,這是我深以為憾的情感缺口。潛意識中很不希望自己孩子和爸爸關係也是如此,不願他們演變成「親子疏離」或「父子無緣」!內心深處,也期待人與人之間應和諧相處,不喜見到衝突。此外,大學時代課業挫折的打擊,曾經讓我深受心靈傷害之苦,因此非常照護孩子的心靈,唯恐外子態度會讓剛展現自我的兒子深受壓抑,或導致自信心低落,形成人格發展的負面影響。

以上種種情況常讓我不自覺擔憂、失望、生氣……

親人磁場,相互影響
前述父母雙方的憂慮情緒,形成老爸希望兒子改變而媽媽希望另一半改變的期待心理,結果成為一種磁場,相互影響。

然而,當我們越想要改變別人,對方越容易產生抗拒心態,成效不彰。外子對孩子有所期望,希望他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樣貌,效果不若預期,其情況又何嘗不是如此?……

經過不斷自我探索和成長,慢慢地,我體會到,原來內在的感覺或潛意識的想法,有時自己會被蒙蔽,意識上卻騙不了別人。

當我們想要指導、教育別人,或期待他人改變,即顯示了自己不欣賞、不認同與無法接納等心態,對方會像雷達一樣接收到如此訊息,依照心理學上的「比馬龍效應」,負向氛圍無法讓人感受到愛與支持,往往難以達到目標。

在環環相扣的親子或伴侶關係中,我體認到,至少有一方必須先放下期待、讓心歸零,跳脫擔憂與不認同等負向磁場,才能徹底改變如此僵局。 

懂得與做到,需要等待
若干年前,曾在愛家雜誌發表《全心接納,改變了原來的我》一文,其中述及「完全接納生命中所不能改變的部分,才是成熟健康的心靈;不能接納別人則容易挑剔,種種負向的心態,只會讓不利於己的情況更加不利而已。」也對以下字句耳熟能詳:「不能改變環境,只能改變心境」、「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可是,當生命中必須力行實踐時,方知「知易行難」。

無論如何,我還是不斷努力地以正向信念自我激勵:不擔憂未來,不害怕故事重演,只要活在當下;發自內心地欣賞別人優點並包容其缺點,完全接納一切;只看自己擁有的,而不看我沒有的;對生命的期待歸零,凡事感恩知足。

本文短短數千字的心路,其實耗費了多年歲月,過程艱辛無比,終究做到了。神奇的是,一旦自己真正做到,外子對孩子態度跟著轉變,從威嚴變為陪伴,愛與善意能直接傳達到孩子心坎,如同前述節目中「愛你一輩子」所詮釋的『愛』:「愛心回原點,愛他原來的模樣」;而進入高中的兒子也變得成熟穩定,逐漸懂得讀書,比以前更貼心。
 
所有情況則如同泰山文化基金會黃翠吟執行長在「有能力接納別人」這篇心靈樂章中所述:「有這樣的心念,就能散發安定、接納的氣質,不必改變別人,但整個人際互動、情勢發展就都改變了。」

原來,無論是自己、孩子或爸爸,每個人的成長與改變都需要時間,必須寬心等待。

生命,無止境的學習
一個人的成長經驗若未修正或調整,容易影響日後的言語和行為。人生極重要的事,在於能否自我覺察,看得見自己的盲點,而有所覺察尚須超越盲點或人性弱點,以提升自我性靈。

這是一場無止境的生命學習,不容易拿到畢業證書,但在每個學習段落都會給予認證,針對各項不同考題,只要克服擔憂、失望、生氣……等負向心態,進而轉化為正向心念,就能收到通過的OK印記,並且得到一份好禮物。能視每一項考驗為成長契機,則生命喜樂將源源不絕。

此時此刻,更加體會「家長的心亮了,孩子才能看到光明」的深刻意涵。未於教育前線或教育行政機關工作,無法像諸多前輩專家貢獻教育,但願藉著這支筆寫出學習當父母的心得分享,如果有幸能讓他人有所助益,將為自我生命創造了更多價值。

最後願以洪蘭教授在節目中所談部分嘉言,與大家共勉:
親子之間的親密相處和情感,是源源不絕地『愛的能量』;
家長要先能堅定『做你自己』,才有能力允許孩子『做他自己』;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應改變為『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運用在孩子學習方面,則是找到他們所擅長的能力與特質,
盡情揮灑,而不是針對其弱點投以負面能量,令孩子失去信心。



 

 




【附錄】收聽《教育好夥伴》節目
時間: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題目:《愛》 愛心回原點:愛你原來的模樣,讓你做自己
主持人: 蕭慧英
來賓: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洪蘭 教授

當天節目嘉言摘錄與分享: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應改變為
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運用在孩子學習方面,找到他擅長之處,盡情揮灑,
而不是針對弱點投以負面能量,令孩子失去自信。
● 家長要先能堅定「做你自己」,才有能力允許孩子「做他自己」
● 親子之間的親密相處和情感,是源源不絕地「愛的能量」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教不好,是老師或父母的方式、態度不正確。
● 教改政策不是不好,會失敗是因為大家的觀念沒有改;
只要觀念改變了,很多情況就會不同。


「愛.你.一.輩.子」守護團
:愛心回原點,愛你  原來的模樣  讓你做你自己
:寧靜多一點,讓你  身健康  心寧靜  人平安
:意義多一點,讓你  成為一個身心靈均衡的人
:背書少一點,讓你  終身喜愛學習 靈活有創意
:指揮少一點,讓你  能獨立思考團隊合作  成為好公民



   









 
(本篇相片為大王蓮,拍攝於台北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