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990126聯合報 作者:史博館館長張譽騰
「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作為新出爐的史博館館長,我和年少就已喜愛的梵谷,突然有種生命火花交會的感覺。
我喜歡這個人!即使他的人生,幾乎可以說失敗得一塌糊塗。
從傳統的世俗觀點看來,梵谷一無是處。他是失格的兒子、兄弟、情人、朋友、學生,人間五倫,梵谷沒有一樣處理得好;但他卻成為無人能及,曠古爍今的梵谷,燃燒靈魂告訴世世代代的青年,只要執著奮鬥,堅持自我夢想,總有一天會摘下高懸在夜空的星星。
一個廿七歲的成年男子,已經失業五年,不管當畫廊銷售員、老師、書店店員、傳教士都一事無成,竟然還妄想當畫家!非但百餘年前的十九世紀社會難容,相信就連在當代,這傢伙也會被當成社會米蟲。
幸好,孤獨的梵谷,還有來自家庭關係的支持。沒有弟弟西奧家族的不離不棄,不可能有今天的梵谷。
文生‧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八百多封書信,見證了這對兄弟患難與共的相知;西奧的傾聽與經濟支援,是文生畢生最重要的支柱;西奧的遺孀喬安娜,在文生、西奧相繼過世後,喬安娜耗費廿四年歲月編輯完成梵谷書簡,又再花十年時間將五二六封信譯為英文;西奧唯一的子嗣文生‧威廉‧梵谷創辦梵谷基金會、催生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讓梵谷的傑作有永久居所流傳後世。
英國哲學家喬治‧柏克萊說,一棵大樹在森林被雷劈中,轟然一聲倒下,如果你不在現場,這件事就等於沒發生過。看了梵谷展,就儼然看到轟然倒下的聲音。
梵谷能敏銳洞察人事物的本質,因此得以跳脫世俗框架、勇於開創。如果梵谷活在廿一世紀,會是最夯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可惜他所處的時代,社會價值觀過於保守,不受限於規範者便是異類。
他的事蹟證明:敢於伸手摘星,即使一無所得,也不致滿手汙泥。更何況,他雖然未能在生前親見,但是梵谷身後繁花滿樹的藝術成就,可以說是所有勇於做夢,堅持自我者的最佳典範。
後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徵,是在於去中心化與差異性的強調;後現代博物館如今可以經常聽到所謂「他者的聲音」(voice of the other ),這些不同的聲音挑戰了博物館的威權,也醞釀出新的博物館工作倫理。
虛心傾聽他者的聲音,才能接納包容不同立場的多元觀點,型塑廣納百川的創意社會。過去廿多年來,台灣社會解嚴之後不斷鬆動,許多社會價值觀、家庭生活型態、道德判斷比起以往已有相當大的不同,但大多時候,我們還是習慣以單一標準的尺來評衡。
梵谷的畫傳達了十九世紀「他者的聲音」,如今傾聽依然充滿打動人心的力道;當我們遇見廿一世紀「他者的聲音」,又是否能聽見他所畫出的夢想?
想更了解梵谷,請點選
【梵谷故事】傾聽,自我的聲音
【梵谷故事】生命,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