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1---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11010504:50



(101年9月第681期主計月刊)

九百多年前,四川眉山住著一戶蘇姓人家,接連出了三位大文學家: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弟弟蘇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自小聰穎絕倫,8到10歲間,其父親進京趕考,落榜後便四處遊歷,因此多由母親在家教導他。 一次,母子二人共讀東漢范滂的傳記(范滂上書彈劾奸佞,遭迫害受刑而死)。小蘇東坡對母親說:「如果我長大變成范滂,妳容許嗎?」母親答:「你能當范滂,我就不能當范母嗎?」……


蘇東坡16歲博覽經史,21歲參加禮部考試,一篇「刑賞忠厚論」令主考官歐陽修大為激賞,但以為是自己的門下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而將他至於第二名。蘇東坡考取後,依慣例拜訪主考官歐陽修,兩人相談甚歡,十分投契,歐陽修由衷賞識蘇東坡,對旁人言:「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母親是蘇東坡少年時期的生活與生命導師,當他進士及第,正要開始做官時,母親卻無法分享兒子為官的喜悅,撒手人寰離他而去。根據古時儒家規矩,父母亡故,即使貴為宰相也要辭官,守喪二十七個月,才能復職。母親去世了,兩兄弟在蜀守喪。 


孝期結束,25歲的蘇東坡,經歐陽修推薦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三年任期滿後,在史館任職,輪流在皇家圖書館工作,有機會看看皇家收藏的珍本、手稿和名畫,蘇東坡心裡非常高興。可是,29歲那一年五月,他年方26的妻子死了,留下一個六歲的兒子;次年四月,父親又去世,蘇東坡歸鄉服喪。直到他33歲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期,蘇東坡反對驟變,意見與王安石不合而未被採納,於是他請求外調。從35歲起,蘇東坡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 


湖州到任還不到三個月,43歲的蘇東坡因「文字譭謗君相」的罪名,被捕而送往御史臺獄,這場文字冤獄史稱「烏臺詩案」,主要出自他人蓄意抹黑,將蘇東坡所寫詩句百般扭曲並大作文章。被關進牢獄的蘇東坡,身心俱受挫折,卻沒有被擊倒!獄中百餘日,他從挫折中磨練自己的心志,年少時刺人的鋒芒與嬉笑怒罵,以及動輒得罪人的銳氣,從此消失不見了。這場危及生命的文字獄,促使蘇東坡人生思想的成熟,讓他深切體會到人生很多事非人力所能掌握,更加珍視自我生命的價值,形成豁達的人生觀與心無罣礙的境界,其作品風格也有了不同轉變。羈押四月餘,蘇東坡得免一死,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


春風料峭的時節,有一天,蘇東坡和友人及隨從在黃州遊覽,回程途中遇著大雨,被雨淋得狼狽!人算不如天算,這場意料之外的大雨,如同蘇東坡的人生寫照,忠心耿耿卻以叛臣之罪入獄,甚至差點遭致殺身之禍。不久,風雨停了,蘇東坡表面上寫景,實際上譬喻人生景況,寫下這闕流傳千古的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穿」林「打」葉聲形容風雨甚大,也比喻現實中的打擊非比尋常,蘇東坡激勵自己「莫聽」,只要心靈不為外境所影響,也就能吟詠詩歌輕鬆慢行。竹杖芒鞋象徵平凡的生活,蘇東坡仕途雖不順,但只要不留戀名利官位,貶謫又有何懼?而官場的現實、黑暗,雖令人心寒,一旦能跳脫,不僅「無官一身輕」,山頭斜照的陽光也迎接著自己!回首人生所走過的路,雖遇無數晴天,也難免遇有風雨,無論晴天也好,風雨也罷,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年輕時喜愛詩詞,不一定完全懂得箇中意涵,可是很喜歡它優美的詞藻與意境,對於失意情境無解,往往躲進詩詞文字中;常以這闋詞惕勵自己,尤愛「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與超越,以及心無罣礙的境界。從喜讀古人詩詞中,潛移默化成為人生觀,學習如此生命態度。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心境, 無論外頭如何陰霾、大雨,依然充滿了感恩和陽光。
幸福,是一種心態,不管碰到何種困難或阻礙,
            仍能對人事物抱持熱情和活力,生命希望因此源源不絕。
幸福,是一種心情,在平凡事物中,發現驚喜,在平淡生活裡,領略感動……





【延伸閱讀】蘇東坡其他故事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