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了「我家老二」的心情故事,引發眾多朋友迴響。許多人感同身受,有些是自己的成長經驗或親人幼時的遭遇,有些則是孩子的狀況;有人感謝我適時的提醒,因為她正懷著老二,或同樣有三個孩子正感焦頭爛額,也有人覺得我太責難自己了。
我深刻體認到,良好人際關係的根基,奠定在自我價值肯定、人格發展健全與快樂學習。一個自我肯定、人格健全的孩子,會欣賞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同樣也能夠欣賞別人的長處、接納別人的短處,這樣的人際關係怎能不好呢?一個具備自主性學習動機與意願的孩子,他的學習必是主動投入,能從中得到成就感與快樂,一個快樂的人,人際關係怎會不好呢?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啟發孩子自主性學習的動機和意願,父母與師長的角色同樣重要。從他人與自己的經驗中,我歸結出一些可能影響孩子行為,進而影響其人格發展的因素,臚列如后。它不一定適用每個孩子,只是提供父母參考,願與所有父母學習與成長──用心檢視孩子的行為,真心省察自己的教養態度,誠心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被疏忽的孩子,容易產生「老二情結」
許多中間子女由於上有兄姊、下有弟妹,父母對中間子女的愛與照顧往往比較少,因此他們常會採取兩種極端的行為模式,產生所謂「老二情結」:一種是特別搗亂,以哭鬧、失序的行為來引起注意;另一情形則是特別乖順,以討好的方式來爭取父母的寵愛。「老二情結」不限於中間子女,凡是被疏忽的孩子,都可能產生上述情形,為人父母必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以更多包容和同理心,給予合宜的愛與管教。
*不被期待的孩子,容易產生負向自我概念,甚或行為偏差
孩子是透過別人的回饋學習到對自己的看法,而產生自我概念,不被期待的孩子容易產生負向自我概念,無法肯定自我價值。即使在正常家庭下的孩子,如果是意外懷孕,或者時間、性別非預期中的,小小心靈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受歡迎,常有特別難帶或顯現煩心行為的情形,事實上其內心是渴望被愛與關懷。社會新聞中,未婚懷孕、破碎或單親家庭等諸多不被期待的孩子,行為偏差導致社會問題的案例,俯拾即是。
*大人不經意的言行,可能令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脆弱的,需要大人時時用心,避免不經意的言行,造成孩子的負面影響。例如幼時險些送給他人領養,事後大人沒必要讓孩子知悉其過程,因為小小心靈不見得能完全感受到父母最後留住他的愛意,卻會對曾經不要他的念頭產生恐懼,缺乏安全感。
*常被拿來比較的孩子,容易自我否定
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卻看不到所擁有的」,套用在對待孩子身上,必定是「別人的孩子或某某孩子比較好,你怎麼這麼差?……」,長期被否定的結果,孩子也會以為自己不好而無法肯定自我價值。我有個優秀的學妹,別人對她十分讚許,她自己就是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就是那種從小被比到大,而且都比輸的孩子。
*父母不公平的對待方式,會對孩子心靈造成傷害
人生有許多課題需要學習,尤其是學習當父母。有些父母容易不自覺地疼愛某個孩子,也產生不公平的對待方式,此舉將對孩子心靈造成重大傷害,不僅斲傷親子關係,同時傷害手足之情,甚至影響孩子在外的人際關係。父母不可不慎,實應避免如此「無心之過」。
*大人行為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形成深遠影響
人性的弱點是,特別喜歡漂亮、聰明,嘴巴甜的孩子,不是如此的小孩,則容易被疏忽或不受肯定;對孩子的期待與評價,也經常在言語及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顯現出來。結果往往是,正向自我概念的孩子,經由別人對他正面的回饋,更可愛、聰明,更討人喜歡;負向自我概念的孩子,則正好相反。不斷循環的結果,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形成深遠影響。為人父母或師長當有所省察,應儘量克服人性弱點,對於已造成事實的傷害,宜努力修正或彌補;至於一番努力後,則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殷切期盼或極為寶貝的孩子,可能出現「無尾熊」似的行為
有些父母久婚未孕,或者曾經懷孕未果。孩子是在殷切期盼下來臨,加上出生後極為寶貝地照護,孩子就有可能出現「無尾熊」似的行為,他們又黏又纏的對象,就是殷切期盼或極為寶貝自己的那個爸爸或媽媽。「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愛,可能讓「無尾熊」似的孩子脫離對父母的黏纏,也許讓自己與孩子更自在快樂!
*被加諸期望的孩子,容易不快樂
有些父母期望孩子完成自己未曾達成的心願或理想;有的父母自己很優秀,也會不自覺地期望孩子出類拔萃;諸多以成就取向的父母,看到別人的孩子參加各種才藝班,亦深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加諸許多期望在孩子身上。如果為滿足上述期望的學習,非孩子的興趣或專長,孩子容易不快樂。
*愛是精神上的豐盈,不是物質上的滿足
處於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裡,大部分家庭是雙薪結構,很多人忙於工作而疏於家庭,親子關係日漸疏離,在如此親子關係下的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偏差,甚或誤入歧途。許多人終日汲汲營營,賺大把的鈔票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需求,殊不知孩子渴望的是與父母共進晚餐、共度假日……
*愛要有是非判斷標準
有個「看了眼眶會濕濕」的故事,敘述第一人稱的他,爸爸在夜市賣香腸,他以爸爸的工作為恥,從不在朋友前面提及爸爸的職業,也不把他當成爸爸。某日,他像往常一樣,習慣性地以威脅口吻向爸爸要了兩千元,然後騎車和朋友一起享受夜生活去了。凌晨三點多,在娛樂場所的樓梯口,發生了四、五個少年圍著一個中年男子拳打腳踢、幾至毆死的場面,因為那個男子死命地握住手中的兩千元,而不願給對方……。故事的結局是喜劇收場,那個迷失的兒子找回了自己。故事雖然感人,然而,怎能期待每個類似情節的故事,都以相同的喜劇收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的愛是否已經缺乏是非判斷標準?
*用心的愛,認真的心,可能產生不可忽視的力量
有一個小男孩玩起跳躍的遊戲,當他告訴媽媽,他要往上跳、跳到月球去時,媽媽看看他,也很認真地回答:「要記得回來哦!……」。那個小男孩就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在相關文獻的記載中,他曾經敘述這個經驗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為人父母者,一個關愛的眼神,一份認真的態度,竟有如此魔力,千萬不能輕忽啊!
※讀者迴響
妳這篇文章真的很棒,不但文筆好,內容又豊富,分析得條條有道理,堪比心理學及教育專家!你們主管真是找對人了,很羨慕妳有這份能力,加油!加油!
謝謝您與我分享心情故事,帶給我許多啟示,讓我感觸良多、深有所省。
原來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常看不見自己的盲點,總以父母角色自居,自以為是,認為一切的規劃都是為小孩著想,以自己的方法規範、管教孩子,著實忽略了他的感受。
這幾天我開始思考,如何重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讓孩子有個良好學習環境,引導其人格正向發展,肯定自我價值。
謝謝妳分享育兒心得,讓我有所省思。
天下父母都有同樣心情,希望兒女既聰明又乖巧順從,但大多數都無法如願,即使已經夠好,也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好。事實上許多父母都犯了一個錯,包括我在內,總是把現實社會普遍的價值觀,硬生生套在孩子的身上,將主動讀書、良好人際關係、聽父母的話等,認為是好的行為,進而要求孩子達到。可是,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個體,到底我要孩子變成什麼樣才會滿意?……
偶爾我會對孩子生氣,理由是為他們好,可是,難免會造成親子間的不愉快,有些事情硬要強求,最後的結果卻不一定是我們所要的。
漸漸的,我改變自己的做法,順著他們的特質,幫他們做好自己,只要行為不偏差,不做太多的干預,最重要的是多花時間陪陪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他們有一個快樂成長的空間。
父母真正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過十餘載,小時候他們是屬於你的,也很需要你,現在拿起他們以前的照片時,總覺得時間過得真快,瞧著他們可愛的模樣,不免會想,他們一定要如此完美嗎?
父母跟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親情,其餘的都是次要;充分得到愛,又不是溺愛的孩子,至少不會變壞。
看妳的心情分享,覺得妳是一位用心感受的感性媽媽,也是一位認真求知的理性媽媽。
我有兩個小孩,帶領與教養的方式一致,他們接觸的人與事亦大致相似,但是個性卻有很大差異。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每個生命的獨特性,老大是兒子,個性順服、被動;老二是女兒,自我意識很強、不希望他人干預,卻對自己負責,不用人操心。
女兒與我差異性較大,給我很多刺激、衝擊,並認真思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從而生命變得更客觀豐富。儘管我與她意見相左的機會很多,我越來越懂得尊重與讓步,或堅持我的原則,卻用更委婉的態度,採取她較能接受的方式,往往效果還不錯。她的創意令我讚嘆,詩情令我感動。
兒子的反應則常常讓我覺得似曾相識,我的毛病、長處他都有,但我不敢太強調這種感覺,免得他宿命或自我設限。他比較順我的心意,卻較難激盪出璀璨的火花,有時我會心疼他這麼乖,自我意識竟比妹妹晚了五、六年之多。我常常要撞擊他的守成、害怕改變,給他主動作決定的機會,因為我相信,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我們都還有改進的動力,何況是小孩呢!
佛家認為,孩子們個個不同是各有業因,生命科學則認為是肇因於遺傳,教育學家與社會學家則會由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等各方面來分析,我則願意誠懇面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孩子是一輩子的良伴,也是我們的第二個童年。我期許自己,用更包容的心、更開放的態度,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長與發展,也要誠摯地與孩子探討人生的課題。協助發揮他生命的能量,領會他的責任與義務,不要揠苗助長,不以成就取向,真心真意,只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