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別過度詮釋孩子的壓力

2007090505:45

96.08.18國語日報家庭版,文/美美君

最近,聽到月來越多的家長感嘆現今孩子的壓力令他們不捨,但是認真想想,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難道沒有壓力嗎?

我有個學妹是音樂班的學生,今年保送大學。我問她:「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曾想抗拒,或覺得壓力很大?尤其是在爸媽培育你音樂才藝時,是否覺得心情很沉重?」

她客觀的說:「在我年紀還小時,根本不懂得什麼是壓力,爸媽說什麼,自己就去做什麼。就這樣,慢慢從爸媽對我的這分堅持與要求中走到今天,而擁有音樂方面的能力。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另外,我也曾指導過一個國三準備基測的學生,在幫他複習的兩個月中,他從數學總是不及格的低分,漸漸可以得到高分,甚至滿分。這個孩子後來驚訝的跟我說:「我真沒想到,滿分其實不難耶!」沒錯!其實,只要努力自我突破,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改變的;而我只是依孩子能力所及來嚴格要求他。因為我知道征服困難的那分成就與喜悅,是無比甜美的滋味,成就感終究會取代這些艱困。

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是不是也有這些所謂的「壓力」?再想想,當我們成功克服後,回首看看過程,不論如何艱辛、困苦,都覺得一切十分值得。那我們的孩子要蛻變成長,不是也得歷經這些過程?

孩子的認知發展中,在他還沒了解什麼是壓力前,其實無須先告訴他們何謂「壓力」。因為大人主觀的定義,反而讓孩子過度在乎「壓力」,而不能以平常心來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使他們懂得挑選「軟柿子」吃,習慣挑好做的做,而逃避困難的;若再加上家長以「尊重」為名,一味同意孩子的任何選擇,這不就是變相默許孩子逃避成性?

在這樣的前提下,與其教孩子認知何謂「壓力」,倒不如教導他、陪著他去克服困難,面對壓力的難題。我相信,給孩子靠自己能力克服困難的經驗,能帶給他們成功的喜悅,遠比幫他們一再鑑別哪些是壓力來得有意義多了。所以,家長們別再過度敏感,急著幫孩子詮釋壓力了!
 

 




            

夜鷺,俗稱「暗光鳥」(念台語),成鳥約長 51~53公分,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也廣泛分布於歐、亞、非三大洲 。

「夜鷺」顧名思義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除了繁殖期以外,白天大抵休憩於密林裡或白鷺鷥穴,夜間飛往水田、河邊、溪畔或養魚池等地,捕食魚類、貝類、青蛙或昆蟲等。待黃昏白鷺鷥成群回巢時,牠們便離開棲息地,覓食至破曉。

在飛翔時,會發出「刮-刮-刮-」的粗啞鳴聲;飛行時緩緩鼓翼,以滑翔的方式降落;在地上活動時,屈曲成為S型的頸部,粗而短,若發現食物則快速伸出啄食。 更多照片請按這裡     孤獨釣客 ~ 夜鷺 


【分享小故事】
拍攝夜鷺啣著魚的鏡頭當時,我站在有點距離的地方,不斷改變位置,希望從不同角度捕捉牠的「鳥影」,可愛的是,牠還以為我覬覦牠口中的魚兒,於是和我捉迷藏,一直閃躲著我,最後乾脆飛走了!

哎呀呀,我只喜歡你的姿態模樣,對你口中的魚一點興趣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