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渴望讚美 /洪蘭《藍雪》

2008022506:12

                                   96.05.08國語日報家庭版
 

中國人喜歡謙虛,但過度的謙虛會造成誤會,也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在父母心中無地位。


一個朋友,平日很少與她母親來往,過年則一定出國,以避免年初二回娘家。原來她結婚那天,母親曾在喜宴上當眾對她的婆婆說:「我這個女兒又懶又不會做家事,五個女兒中就屬她最差,請親家母多包涵。」這些話令在一旁的她羞愧得抬不起頭來,心中很氣,因為她其實是所有姐妹中最能幹的一個。


聽到母親這樣說,她認為母親偏心,更認為母親不該在婆婆面前說她壞話,讓公婆有先入為主的壞印象。因此,她婚後就不回娘家,每次跟婆婆不合,就怪罪到母親身上;夫妻吵架時,她先生也會說:「連你自己的媽媽都說你不好。」氣得她說不出話來。


直到母親過世,她與其他姐妹一起守靈時,才發現母親對每個女兒的婆婆都這麼說。她們想不透,為什麼自己的母親要在外人前說孩子不好。她父親聽到才說,母親是為了她們好,先把醜話講在前面,要婆婆有心理準備,多擔待一些。這個朋友聽了非常後悔,但已來不及了。她說,真的不懂為什麼要先講孩子不好,才能保護孩子。


其實我也不懂,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用正面的方式對婆婆說:「我這個女兒又能幹又乖巧,是我們家的寶貝。我真捨不得她嫁出去,請親家母像我一樣,多疼愛她一些。」如果這樣說,孩子會非常高興,覺得母親很看重她,嫁過去,一定不能讓母親漏氣,所以凡事要做得更好才行。這樣一來,婆婆看她這麼賣力,一定會對她好,而她也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婆婆在嫌她,每天苦惱、生悶氣。


有人說我們是悲觀的民族,什麼事都先看負面,父母總是喜歡罵孩子,卻不肯稱讚。中國人也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稱讚,總是要謙虛一番,把不好的地方指出來;有時還怕別人不信,加油添醋,深怕把孩子說得不夠壞。其實,這都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打擊。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看法,都來自於他人。父母的評價,會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既然你說我壞,我就壞給你看。外國人常能坦然接受別人的稱讚,她們會微笑說謝謝,而我們幾乎都不能,總要找出一些缺點來撫慰別人,生怕別人嫉妒陷害。
        

在教育上,我們知道:要改正孩子的短處,最有效的方法是放大它的長處。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大人稱讚。當你稱讚他時,他會更加努力做你稱讚的事,使你繼續讚美他。久而久之,這個行為便成了常態,他也視為是自己的長處,最後成為他在社會謀生的能力。


現在的媒體,幾乎都是負面的報導,使大家對人性失望,心情鬱悶。其實,每天也有許多好事發生,例如,三個新竹的年輕人,每個假日去撈合理的垃圾;也有人去復育臺灣原生種的百合和螢火蟲;更有人組織社區之力去護山、護河。如果媒體多多報導這樣的好事,或許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這麼冷漠,人也不會這麼鬱悶了。

           
請多讚美孩子的好行為,只要他比昨天進步,雖然尚未達到你心中的標準,也請先稱讚;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努力去取悅你,最後把長處完全展現出來。



備註:
       本篇內容發人深省,珠兒認真地一字一字輸入電腦與大家分享,拍拍手吧!
       倒是想請教,有沒有其他好方法啊?
       不知芳名的花兒挺美……

【延伸閱讀】: 珠兒 生活少了否定句 
                             珠兒  開啟學習教養的鑰匙





     


藍雪

別名:玉碧蓮、藍花磯松 
科名:藍雪花科
原產地:南非
花期:510  
 
特徵:
為多年生亞灌木,株高為100150公分,枝條伸長後成半蔓性。
葉具短柄,全緣,長橢圓形。
花於枝端呈穗狀花序開,苞較萼片為短,萼為筒形5裂,花冠淺藍或白色。
果實為膜質的蒴果。
用途:花壇、盆栽、庭植。 



金露花







香水(蕾絲)金露花








前述故事中,洪蘭老師傳遞孩子渴望讚美,教父母不要碰到什麼事都先看負面,罵孩子、不肯稱讚,要以正面方式對待孩子……。綜觀洪蘭老師的作品或演講內容,多以老師或家長為對象,希望藉由正確觀念的傳遞,讓更多學子和孩子受惠。身為父母,我們期許自己多接觸這些教育觀念和訊息,以給予孩子有智慧的愛,另一方面也鼓勵每個孩子或大人都能反求諸己,學習在他人不適切對待中選擇愛自己方式,為生命找出口。


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愛自己孩子,卻常常用錯了方法,或者說,很多人都在悲觀和負面的教育環境成長,如今也生活在負面環境中,以致「愛在心裡口難開」、不習慣對孩子說情感性的話語;不會肯定或鼓勵孩子,甚至很多要求和責備;也可能像故事裡的媽媽這般,出發點為了女兒好
,「先把醜話講在前面,要婆婆有心理準備,多擔待一些!」……可惜,聽在當事人女兒耳中,卻完全無法體會,成為人生的悔恨。而我雖理解故事中女兒的受傷心情,卻也不免想問,難道只能如此看待與面對嗎?


生命中,會遇到什麼人或什麼事,不是我們能掌握的,
很多情況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發生,它就會有所改變,
但可以因為我們換個角度想,而決定了不同生命寬度。

以上想法與洪蘭老師以下所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痛苦不是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來自你對它的看法;
你有能力隨時改變你的想法,決定你自己的快樂。


很多父母或長輩的觀念根深蒂固,教育方式ㄧ成不變,如果碰上了,
我們無法期待他們改變,只能改變自己,找到心靈出路(放下、感恩、肯定自我)而不受影響。以故事中的女兒為例,倘若她能夠肯定自我價值,就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看法,也不會被表面話語挑動情緒(別人說我不好,我就覺得自己不好),可能就不會產生「婚後就不回娘家」如此偏激的反應與作法。或者,她只要找一天回娘家,問母親為何要這麼說?了解母親的動機,誤會很快就能解開,也能找到隱藏於後的真義。


此外,若她懂得溝通,就不會吃這麼多苦了,因為溝通真諦,就是別預設立場,傾聽對方怎麼說?然而,「溝通」僅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技巧,而
「肯定自我價值」、「不在意他人」則是我們要先練習的內功,如果做不到,別人不中聽的話語,很容易在心中發酵擴大,使得潛意識成為蒙塵的心靈,影響自己形諸於外的言語和行為。最終蒙受損失的,將是自己與親人或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令人遺憾!


而為自我生命負責任,聽起來天經地義,可是,多數人卻習慣將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環境,因為這樣最容易,最不需要自己負責。如同本故事中的女兒,
每次跟婆婆不合,就怪罪到母親身上;夫妻吵架時,她先生也會說:「連你自己的媽媽都說你不好。」於是,不斷陷入惡性循環中,殊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