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足的媽媽

2007021106:16



96年4月份愛家雜誌(文寫於93年底)

自認不是嘮叨、放不下的媽媽,但仍不免常叨念大兒子(當時小六)沒有擺好、被子忘記摺、桌子太亂等。喜愛閱讀的我,總會給他買不少的課外讀物,但對孩子而言,運動、遊戲、電視或電動,可比書本有吸引力得多!他還沒有體會出閱讀的樂趣,這是我感到相當遺憾的事,因此最常叨念他的就是:「我買了這麼多書,你卻不愛看!」
                                        
有一天,大兒子被爸爸罰寫毛筆字,我在他的房間摺疊衣服,當時大班的老二跟在旁邊幫忙摺襪子,我不斷地稱讚他很棒、摺得很好,老大若有所感地說:「在讚美中成長!」使我的心頭為之一驚,深切反省自己對待大兒子的態度。

大兒子獨立、懂事,同學或同事們對他總是讚賞有加,可是,我們似乎很少讚美他,說的盡是「否定與批評」,老是遺憾「他為什麼不能發自內心地愛讀書?」,常期望的是「他這麼大了,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原來, 人真的不容易自覺,對年齡漸長的孩子,我們的期望和要求往往越來越多,滿意度自然不斷下降。難怪,大兒子要有所感慨了。

當我覺察到自己少了接納孩子的心,也沒有肯定讚美大兒子的習慣,專家的觀點讓我受用無窮。

心理學上的「比馬龍效應」,是指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與評價,經常會在言語及生活中顯現出來。積極正面的期待會使孩子感受到愛與支持,相反地,負面消極的評價卻讓彼此之間產生敵意與對立。不斷循環的結果,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深遠影響。

專家建議言猶在耳:「要以肯定代替批評,鼓勵取代責備」、「父母應該儘量看小孩子的積極面,給予肯定及讚美」,不過,『知』很容易,『行』卻如此困難,可喜的是,我願意隨時覺察並修正自己,期許今天比昨天更好!

註:現在越來越進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