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婆婆媽媽 真「客」氣

2007021104:34

94.05.29聯合報家婦版 


婆婆和媽媽都是客家人,婆婆在靠海的村落成長,從年輕到老都十分傳統;媽媽則生長在山上的農村,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步入銀髮族的她,生活過得多彩多姿。 
 

她們倆都會做許多傳統的客家米食,如發糕、粽子、艾草粿、蘿蔔菜包等,讓我們帶回家品嘗故鄉味。她們也自己種菜,讓我們少吃市售的青菜。她們還會在鄉下市集,挑了肉類、水果,讓我們帶回家以供日常所需。 


傳統父母都用這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不同的是,媽媽會事先徵詢我們的意見,如果我們提醒她不必準備,她十分隨緣,充分尊重。 


婆婆就不是如此,雖然她經常腰痠背痛,仍執意做許多米食,不斷強調「趁我現在還能做,你們才有得吃……」。此外我們一再反映,豬肉、排骨若有需要再到超市選購,但她還是認為「鄉下的豬肉質甜美,價廉又物美」,她的美意與堅持,有時讓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婆婆和媽媽最大的不同是,婆婆的生活重心都在家裡,而媽媽很會安排自己的活動:參加補習教育、學客家歌謠、跳土風舞、打球,或到衛生所與民眾服務站當志工。近年來各地推出客家文化節活動,她會做客家米食的手藝,也派上用場了呢!
 

我們後輩十分幸運,婆婆和媽媽都無須子女操心,而媽媽的積極和充實生活,更讓我們多放心幾分。現在,大姑常鼓勵婆婆和公公到附近佛堂禮佛,找到心靈寄託,老人家過得比以前安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