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河南行(6)龍門石窟

2007111320:57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郊南13公里的龍門口,黃河支流伊水在此處北流,夾岸東西兩山對峙,香山和龍門山,像一道天然的門闕關塞, 所以又叫做「伊闕」。由於洛陽地處四面環山的盤地,左挖函谷,右握虎牢,背靠邙山,龍門口便是洛陽南面唯一天然門戶, 戰國時即有「闕塞」之稱。       
   
龍門石窟群就雕鑿在伊水兩岸山崖壁,是繼山西雲崗石窟之後開鑿的。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 沙門統曇曜繼開鑿雲崗石窟之後,又在龍門山鑿造佛龕,其後歷代皆有營造。至今共有佛窟、佛龕二千一百多座, 佛像二萬多尊,最小佛像只有2公分,最大的超過17公尺。
          
龍門石窟主要由歷代皇室貴族發願供養建造佛像的。史上先後歷經四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損壞不少;其後又歷經近代的種種人為破壞,更令人痛心。如今剩下來比較完整的石像極少,益顯珍貴,亟需保護。

在龍門石窟中主要有古陽洞、賓陽洞、奉先寺等佛窟。其中「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重要及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露天無洞頂,就著巖壁開成的摩崖造像。本尊是盧舍那佛坐像, 高17公尺,是龍門最大的佛像,臉容及型體優美莊嚴,兩旁為弟子、菩薩及天王、力士像,皆端麗莊嚴,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高度藝術作品。(放在本內容中的照片多為奉先寺的佛像)                                 

除了上述三個石窟外,龍門石窟其實是一個藝術寶庫,薈粹了北魏至盛唐的文化藝術菁華,亦為研究古代的建築、雕刻、繪畫、服飾、樂舞、書法乃至許多歷史史料的寶貴資料。(以上皆摘自網路資料)
           

 










                

                        ↓以下為奉先寺諸佛,第一張佛像破壞嚴重
















                  ↓從對岸看奉先寺諸佛







             
                    

          ↓從鄭州到龍門石窟(洛陽市郊),
            路經嵩山,少林寺就在附近,
           「師傅」特地停車讓我們捕捉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