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11月第611期主計月刊
日昨,夢到和堂妹相約在獅頭山,卻心焦地等不到她,正在焦急萬分時醒了。醒來後,許多獅頭山的記憶像放映機似地,一一在腦海中浮現。
參山國家風景區之一的獅頭山,有我許多的童年記憶,可是二十餘年來,我不曾踏上獅頭山。她位於苗栗縣南庄鄉、三灣鄉和新竹縣峨眉鄉交界,「前山」屬南庄鄉轄區,峨眉鄉這端為「後山」;我的母校「獅山國小」在後山,鄰近水濂洞(梵音寺),目前已廢校改為「獅山旅遊服務中心」。
94年4月走訪母校舊址,當時陪著突然罹癌的堂妹,尋找既熟悉又遙遠的記憶。留連於水濂步道,輕踩古意盎然的糯米橋,那是昔日上下學必經之處;漫步於旅遊服務中心,輕撫母校一景一物,心中感觸良深;歇心茶樓的油桐樹下,我鼓勵著摯愛的堂妹,勇敢接受老天給予的艱鉅考驗。
獅頭山,巨巖峻峭,處處奇岩古洞;全山層巒疊翠,林木蓊鬱。小時候沒什麼遠遊活動,學校舉辦郊遊就是爬獅頭山,山上廟宇林立,從山腳盤旋而上,大大小小總共十來座。通常我們都登上最高處,見到了「望月亭」便折返回校,否則從高點往另一邊走便到了前山,當時尚未闢建藤坪便道,需要搭車繞一大圈,才能回到學校。
彼時,不只學校活動喜爬獅頭山,連尋常假日或逢年過節,也常在獅頭山度過。記得小姑姑出嫁後,公婆在相距萬佛庵不遠處做小生意,販售飲料或紀念品給熙來攘往的遊人香客。每當姑姑前往幫忙時,我常像小跟班似的,在附近跑來跑去,當時最喜歡站在陡峭的山邊,眼望溪谷蜿蜒,滿是翠綠的「六寮」小徑,彷彿期盼看到熟人的身影。
堂姐比我大一屆,她有個同學隨媽媽住在獅頭山的萬佛庵裡,距離學校步行約十來分鐘。那是從後山往上走所見到的第一座廟宇,記憶中它是由天然岩洞築成的堂殿,廟身嵌入山洞中,洞口有座壯碩的石雕佛像;洞外兩側為廂房,像是提供遊人香客使用;向外走去,是小家碧玉的庭園,花木扶疏;右側不遠處,有迴廊通往掛單之處。我們經常在此停留,一起嬉戲,我還清楚記得那位學姊的名字,只是不知她人在何方?
海會庵是尼庵,只有師徒尼姑誦經念佛,打理廟事,十分幽靜沉穩,想要遠離紅塵,了卻俗世情緣的人,往往特別喜歡這裡。記得我五年級的時候,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她隨媽媽來自遙遠的台北,每天下課後,都有同學輪流陪她走很遠的山路,回到清幽的海會庵。總覺得來自遠方都市的孩子,與我們很不相同,也不懂她為何自遠方而來?……沒來得及明白心中疑惑,不久,她未帶走一片雲彩,輕輕地又走了。
年輕失意時,也曾興起到海會庵小住的念頭,和我一起成長的表姊告訴說了一段話:「尼姑庵的幽靜,平撫不了一顆虛浮的心;台北的浮華,造就的亦不盡是失去自己的人。」走過不惑,終於明白箇中深意,領悟與不領悟,不在尼姑庵,在紅塵俗世的人間。
讀者迴響:
好文章,好風景。人生苦短,爭什麼呢?快樂最重要。
嗨!昨天收到本期主計月刊,拜讀大作「夢回獅頭山」,讀後令我盪氣回腸,回味無窮。這樣的誠摯純樸的情懷,真如一溪清流流過濁濁人世,超感動吶!
您的文章內容有回億、親情及個人的體驗和感想蘊藏於內,好久沒欣賞到這樣難得的文學作品。祝福您的堂妹早日恢復健康,希望她與您再一起爬獅頭山,舊地重遊,重拾兒時回憶,那是金錢永遠買不到的幸福。
【後記】
當初寫下本文時,我的心情其實充滿了愁意,對堂妹的病情心焦不安,所以才會夢到與她相約又等不到人的情境,憶起了塵封已久的童年往事……
「領悟與不領悟,不在尼姑庵,在紅塵俗世的人間。」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接受」,追求心靈自在。修行應該不拘形式,在角色上扮演好自己,提升個人修為,追求自我超越;在人際互動中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增進人際關係,讓生活生命更美好!願與喜愛的朋友們分享。
夢回獅頭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