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 搭貓纜,賞魯冰花
《魯冰花》是由台灣小說家鍾肇政在1961年於聯合報刊載的作品,並於1989年由楊立國導演,吳念真改編成電影,電影上映時感動無數台灣民眾,主題曲也成為歌手曾淑勤的代表作品之一,多數民眾皆能朗朗上口。
2006年,台灣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客家電視台,因為作者鍾肇政為桃園縣客家人,故事背景皆發生於客家莊,決定拍攝魯冰花電視版,全劇皆以各角色母語的客家語或原住民語拍攝。2006年8月30日,全劇正式在新埔鎮開拍,並邀請原著作者鍾肇政到場致詞,他在現場表示當年拍電影時心中很感動,但也有些許遺憾,因為不是客家發音,他期盼魯冰花的拍成電視劇後,讓更多的客家鄉親有所感動。
在台灣北部山區純樸平靜的水城鄉(應為杜撰之名),鄉裡戶戶都是種茶人家。一個來自台北市的美術老師郭雲天,調至鄉裡的中山國小,認識了一個名叫古阿明的頑皮小孩。古阿明是個有天份而富有創造力的孩子,貧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失去了樂觀,他是郭雲天老師非常喜愛的學生。郭雲天老師的到來,新的觀念及作風,讓傳統的中山國小有了衝擊,也改變了古阿明的生活。古阿明在郭雲天老師的指導下,表現出不凡的繪畫天份,卻沒有得到校內其他老師的認同,沒有機會盡情發揮。最後,在現實的無奈下,郭雲天老師進而負氣離去,古阿明的樂觀也敗給了貧窮與失意,最後古阿明因為肝病離世,故事留下了無限的惆悵與遺憾。
此片所描寫的是60年代社會狀況,大部分人都是不富裕的農家人,人民的生活不像現在繁榮,當時的有錢人,或者大地主,他們的生活情況跟一般家庭實有天壤之別。在貧富不均的社會中,窮困一點的人日子根本苦不堪言。富者能擁有豪華的大宅院、廣大的庭園、小橋流水,更有美麗的花園,在物質生活上是如此的大肆鋪張。
在《魯冰花》這部電影裡,林志鴻同學的父親是當地的村長,在他請客設宴的那一幕,還有拜票競選活動中,都可看出其財力,而學校師長們,一副奉承巴結的嘴臉,極力的討好,對待學生也很不公平。反觀貧苦的人家──簡陋的房子,不僅沒有精心設計的庭園景觀,取而代之的是飼養牲口的豬圈、雞籠等。電影中古阿明他們家,每天想著、牽掛著的是如何找錢來買藥除茶蟲、買歐羅肥把豬餵肥,生病住了院,連吃個罐頭都是奢侈的。喜愛畫畫的古阿明,用來著色的,永遠只有那幾枝短短的八色蠟筆,想吃泡泡糖,就算是別人吃過的,他都甘之如飴。但他沒有因為貧窮而自艾自憐,依然快樂地過著貧窮的每一天。
有錢人只要租地、貸款給別人,就可以坐收利息。而窮苦的人家付出了勞動,還是得不到生活的改善,即使有才能也得不到伸展,尤其是在古阿明生病住進了醫院,而父親還必須因為沒參與投票,而被逼迫償還債務,最後只好把未養大的小豬賣掉還債,也沒錢讓古阿明在醫院好好療養了。然而這是悲劇的開始,也是結束吧!
作者把富人的醜態描繪出來,也許這和原作者鍾肇政的生長背景有關,鍾肇政出生於貧寒的農家。也許並不是所有的富貴人家都是如此,但我們覺得作者的年代必定反映了一些不平的訴求,作者在作品裡強烈的為農民發出吶喊,是一種憐憫以及切身的述說。
最後,古阿明從自己最信任的郭雲天老師垂頭喪氣、滿懷歉意的眼神中,知道自己又再一次地沒當選美術比賽代表,雖然自己嘴裡說著沒關係、不在意,也強忍住臉上的異樣,但心中的不滿絕望實在無法平息,到最後只好以丟蠟筆來發洩,丟掉郭雲天老師送他的蠟筆,丟掉自己所深愛的畫圖,丟掉對這個不平等社會最後一絲的信任。古阿明的希望落空,自此也漸漸地失去了生命的能量,也對這個世界放棄希望!
魯冰花是一齣真實反映人生的影片,所有的人物個性,所有情節片段,總是出現在我們的週遭。不一定要是呼天搶地的大悲劇才會賺人熱淚,不一定是纏綿的愛情故事才能感人至深。土地的故事,鄉土的情感,還有現實社會的無奈,有時令人生氣,有時令人喜悅,這才是人生。
魯冰花這部在新新人類眼中為「老片」的片子,讓我們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土地的故事,也讓我們對人生,有了不同的觀點。
以上資料摘自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12.htm
電影《魯冰花》像一首淒美傷感而深沉的詩。
這是一部80年代末的台灣電影,電影以一對姐弟為主線。母親因操勞過度早死,父親靠租種鄉長的地吃力地維持一家的生活。弟弟古阿明生性活潑,學習成績不好但卻有畫畫的天才;姐姐古茶妹小小年紀卻很懂事和體貼人。
來自大城市的年輕美術老師郭雲天慧眼識才,極力推薦亞明作為學校年級代表外出參賽,但遭絕大部分老師抵制,硬推選有錢有勢的鄉長的兒子。鄉長的兒子也曾對阿明說自已的畫不如阿明的好。眼見學校老師們的勢利短見和愚劣,郭雲天失望回城,與阿明道別時,帶了阿明一張《茶蟲》作品離去以資記念。
阿明本受肝病折磨,他父親無力讓他治院,向鄉長借錢又被無情拒絕。阿明非常失望自已不被選上參加畫畫比賽,而他唯一喜愛的郭老師又離去,於是病情加重。在一個小雨綿綿的陰天,阿明獨自來到山下河旁,他想實現一直以來的心願,要把這美麗的山和水都畫出來,但這卻成了他最後的一張(對他來說還未完成的)畫,也是他小小的年紀在這艱難的人間做的最後一件事,他靜靜地像睡著般走了,手中仍拿著走前那一刻還用著的,郭老師送的紅色臘筆。
不久,消息傳來,郭老師把阿明的《茶蟲》送參一世界比賽,《茶蟲》獲第一名獎。於是整個水城鄉地區幾乎人人都為本地出了個天才而臉上有光。鄉長自已也忘不了在慶功大會上自我表現一翻,他似乎把自己見死不救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輪到阿明家長領獎講話,茶妹上前,代表不會講國語的爸爸多謝眾人並表示 「為了一個死去的小孩子,讓大家站在這裡曬太陽,真不好意思…,大家都說他是天才,在他末得獎以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
最後,幾個親朋一起去給阿明上香並把阿明所畫的畫都燒給阿明,阿明爸爸把這個榮耀的獎狀也一併燒掉。茶妹感覺到另外一個世界中的阿明似乎有所安慰。……
這是部電影有兩點特別之處:
其一,兩個主要角色都是孩子主演,很有天份。黃坤玄演主角阿明, 拿捏得當, 演得非常自然,讓人看時根本忘記了是在看電影。配角古茶妹由李淑楨扮演, 非常出色,獲金馬獎之最佳女配角獎(二人以後一直在影藝圈發展, 這並不奇怪)。
其二,電影的起始和結束都以魯冰花為主要畫面,但電影中沒有直接的情節與魯冰花有關。但恰恰看似無關的魯冰花,卻詩意地暗喻著茶妹在故事中只為別人著想的角色:茶妹小小年紀卻像個大人一樣幫父親操勞,挑起母親留下的擔子從不抱怨,甚至主動放棄自已也專長的畫畫學習機會以多幫忙家務,好讓弟弟的天才得以伸展。她一心只為弟弟著想,只為給家裡付出。
茶妹的角色非常成功,雖然她是第二主角(配角),但她最令人難忘。小丫頭的眼睛憂鬱深沉更常見堅定,看完影片後你會覺得世態炎涼的人世之中,她是一小堆溫暖的火,她讓人覺得這個世界還有未曾被封殺的人性力量。看完影片後,傷感之餘你還有點點希望,因為還有像茶妹、郭老師這樣的人。所以,這是一部悲傷的卻還可給人點點希望的電影--她觸動你心靈但卻不令人絕望,這是這部電影的最過人之處。
電影畫面中展現的常常是水城鄉美麗如畫的山水,但故事主人翁們的生活卻是極其艱苦的。艱辛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這種極端對照讓人更難以忘懷。這個對照無意中含畜的體現了這樣一個理:人生並不都像表面看到的那樣美好。
影片僅通過茶妹給弟弟非常簡短的對媽媽的描述,把媽媽美麗勤勞和慈母型的這樣一個人物,非常感性且入木三分地表露出來。這是編劇和導演的大師手筆的真正體現:媽媽是不需要出現的,因為媽媽自在那歌聲中,自在孩子的心中,因而自在觀眾的心中。是的, 「母愛的力量不正在於此嗎?一個偉大的母親,她不但在活著的時候給孩子愛,而且在死後也給孩子一生做人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接近尾聲的處理。如前所述,當幾個最關心阿明的人們來到阿明墳塋前,他們把阿明所畫的畫全部燒給阿明,甚至把國際獎也燒掉。雖然,阿明家裡仍然一窮既往,卻沒有人想到出名後的阿明,其畫作及獎狀值錢多少,他們只想做他們覺得阿明會高興的事-- 這是這部影片中人性最閃光之處,表達了人性比物質更重要的道德倫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這種閃光點尤為珍貴。
以上資料摘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24/n606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