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爸爸育有一對兒女。兒子從小手心多汗,卻要好心切,為求完美,動作遲緩,因此每作功課均耗時甚久。不知是幼稚園還是小一時,每每鉛筆字跡被汗水沾濕,作業簿變得髒污不堪;媽媽必然將作業撕掉責令兒子重寫,小孩必然邊哭邊寫到深夜。陳爸爸始終認為孩子智慧開了,就會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所以從不管孩子讀書的事,與太太爭執無數次,內容不外乎:「孩子又不是妳,為何要跟妳一樣,都是第一名?」………幸好,女兒讀書後,陳媽媽不再如此要求女兒。
陳爸爸對孩子讀書之事要求不多,卻認為孩子應該聽話,對父母態度要好,一再強調「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孩子有錯即大聲叱責。對子女的態度相同,即使女兒讀書後依然故我,沒有改變。
長時間累積下來,兒子在功課上缺乏自信,有段日子甚至目光呆滯,成天呆在宿舍裡,根本不出門,也沒有朋友,似乎近於自閉,建築系終於沒畢業。女兒則自我主義強烈,顯得任性,凡有錯概不承認;雖是台大畢業,就業狀況也不過爾爾。
陳爸爸轉任公職後,偶然間,與一位科長大姊談及教育孩子的事,她說:「打過、罵過之後,一定要抱住孩子並說爸(媽)愛你,這很重要!」陳爸爸聽了這番話,心想怎麼可能?古人說「孝者,色難也。」對子女也一樣,打過、罵過之後立刻要說「爸(媽)愛你」,實在也是色難。至於為何「很重要」?當時確實不明白。
多年後陳爸爸才體悟到,原來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對待孩子,要抱、要說爸(媽)愛你,真的很重要。有感於自己長了年紀之後常覺虧欠孩子,因此,每遇與孩子教育有關的文章,都想儘快e給年輕的朋友們,希望別人不要重蹈覆轍。兒子讀到大四不能畢業時,為了修復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他們一改昔日觀念,不知說了多少次「無論如何,爸媽永遠支持你」;也不知過了多久,兒子才慢慢開始與父母有簡短對話,臉上逐漸出現了笑容。
得知我兒基測成績很不理想,陳爸爸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給我,希望我別太在意,他對我說:「孩子智慧開了就會把書讀好,想通了就會把字寫好(可能在成年後,那又如何),勉強的結果會衍生各種無法預期的不快與後果,最後是孩子、父母都痛苦。………」
我明白陳爸爸的好意,無非是希望自己走過的冤枉路,別人可以走得更好一點。我更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光靠愛孩子的心,卻不一定能夠給予有智慧的愛,這門學校沒有教也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功課,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與修正,經過激盪、思考、實踐等千錘百鍊,才能及格過關。
當我們認為自己優秀,也以同樣標準期待孩子,基本上是苦了自己、累了孩子;當我們不自覺受到成長經驗影響,直接copy了父母的教養模式,未加以適度調整是件冒險的行為;當我們潛意識藏有不舒服的成長記憶,過於恐懼擔憂同樣情形會發生親子之間,將形成教養態度或親子關係上的盲點。當我們以體罰、大聲叱責等負面表達方式糾正孩子錯誤時,孩子會把焦點擺在被打罵等不舒服感受上,難過、害怕、不服氣,企圖掩飾或死不承認,根本忽略了大人希望他不要再犯的用意!即使心裡知道不能再犯,有時只是為了避免被打罵,並非出自內心明白其中的道理。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沒有人願意孩子的生命不順遂。
願以《飄香藤,兀自開花》一文中,好朋友的回應內容與大家共勉:「藉著成長課程認識生命,也試著了解孩子,只有愛與接納才能打開孩子的心扉;學業成就的不同,是孩子各有不同傾向、屬性與成長速度,不一定與智力有關,不需要太在意,不論智力如何,他永遠是我最愛的孩子。只有主動自發的學習動機,學習才有意義;而只有讓孩子放下情緒與不滿,他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