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 ~ 目送

2008121106:28




年輕時,讀龍應台的《野火集》,隨著文字、內容,情緒奔騰;如今,讀她的《目送》,為其中的深邃、深情,低迴不已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極力推薦《目送》這本書給好友,彼此折服於書中的文字,尤其喜歡她描寫親子、母女等親情篇章。不過,好友說:雖然我很欣賞書裡內容,可是,整體感覺有點沉重,好像少了快樂。」

讀著《目送》中這段文字:「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想起幾天前好友說她那國中的獨生女,拒絕了媽媽想要抱她一下,甚至對媽媽碰到她肩膀等處時,有如刺蝟般誇張的反應。「還是媽媽對女兒耶,碰一下反應就這麼激烈,像刺蝟一樣!青春期的孩子真難懂……」這是我們共同的感想。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在這段文字裡,我讀到了一位母親的失落心情,深深地。

兒子到瑞芳讀高中,因為路途遙遠,選擇了住學校的宿舍。這已經是他繼國二寄宿私校一年後,再度住宿於校,所以每天開開心心,毫無在外適應問題。前個禮拜天,我到辦公室值班,刻意提早回家,想要在兒子回學校前,能夠目送他出門去。

兒子問我:「媽媽,等會兒你要帶兩個弟弟出去?那,我跟你們一道走。」我的頭只到兒子的肩膀,想像自己有如小鳥依人般,和他一起慢走,一邊閒話家常。到了火車站附近的路口,他一手提走我手上的棉被,另一手對我輕輕揮著:「媽媽,我走了,再見。」目送著十六歲的兒子,行過馬路的身影,心頭一陣溫暖,tj充滿了感動。

這個禮拜天,我們造訪心儀已久的「霞喀羅古道」。出發前一晚,徵詢老大的意願,他回答不想去,一方面也擔心太晚,耽誤返校時間。

「你這樣很不夠意思耶!不陪你的父母出去玩。那,以後我們老了,你是不是更不想陪我們玩?!」老爸在旁發聲。

兒子說得誠懇:「等你們老了,我再陪你們玩。」父子倆你一言我一語:「真的,還假的?」「當然是真的。」

媽媽我在旁幫腔解釋:「你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們自己跑得動,不用你陪;等我們老了跑不動,你再帶我你們去玩,是嗎?」兒子直說,對、對、對,就是這樣啦!

「這小子越來越會說話了。」老公輕聲對我說,語氣喜孜孜。我想,這樣的對話內容,如果出自幼童之口不稀奇,可是發自十六歲男孩的口中,實在難能可貴,讓我們彷彿在寒冬裡,遇見了溫煦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