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以故事為鏡

2009062607:03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莫逆之交、來往頻繁,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趣聞,
『即心即佛』的故事便是其中一則。 

話說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在禪堂打坐,東坡問佛印他看起來像什麼?
佛印仔細端詳,覺得東坡像一尊佛祖,而東坡想到自己平日被佛印占盡上風,
好不容易逮到機會,便說佛印看起來像一堆牛糞,佛印笑而不語,東坡得意洋洋。 

蘇小妹知道後指出哥哥輸了,因為「人家禪師心中是佛,
他看你就是佛,而你的心中是牛糞,所以你看到禪師就是牛糞呀!……」
                        
一個人對眼見事物的觀感反映個人內心的投射,通常我們容易讓自己陷入負面思維中而不自覺,可藉由前述故事的啟發,以觀照自己內在。當我們發現某些情境或事件引起自己負面情緒時,代表內心有過情緒受傷、心靈傷害,也可能是恐懼、擔憂或執著;當我們發覺自己容易抱怨批評時,透露負面思維或不滿現狀;當我們要求他人時,顯示期望不是操之在我的情事。我們可藉此砥礪自己,放下心中的障礙、迷思,積極尋求出路以改變現狀,或向上提升以求自得自在,拓展生命視野。  
                                   
每一種負面情緒通常都有它隱藏於表面的背後因素,需要藉由自我覺察、抽絲剝繭找出來,才有機會學習自在。以前在大機關服務時,很不喜歡與立法委員或其助理接觸,潛意識中害怕也排斥到立法院,透過自我覺察才明白,原來那是多年前一個不愉快經驗的負面影響。有一年,我負責機關預算的彙編工作,在立法院審查預算時,曾經在議場上讓某立法委員指名道姓地責難,雖然長官肯定我尊重行政程序、無重大瑕疵的行為,事後也沒有責備我,但當時我十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很不能承受被責難與否定,因此感覺受盡委屈,在辦公室中哭得像個淚人兒!……
                     
負面思維的產生常源於個人的信心與安全感不足,以致形成情緒或心靈傷害,如未能自覺、沒有處理,日積月累便容易以受害者角色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情,覺得自己淒風苦雨,無福消受原來所擁有的,久而久之也真的沒有福氣了。 在自己人生比較低潮的那年,學著把心情故事與朋友分享,有位好友說了「拜託,誰看得下那些東西?」的話語,而且真的沒看便直接刪除。不可否認地,此舉傷害我的自尊,此後不自覺地有些負面思維,寄email時會想別人如何看待此事?是否造成他人的負擔?同時也帶上如此偏見,以墨色眼鏡看待好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一年後,覺察到那番話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於是學著放下,平常心以待。
                           
這些經驗讓我以故事為鏡,學習從個人對周遭事物反映出的行為,瞭解自己或他人內心的投射,砥礪自己向內探求,讓今天比昨天更好。觀照自己為了學習身心自在;觀照別人為了引導對方覺察自己,父母師長亦可藉此輔導孩子,協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發展健康的心理及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