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名作繪本──小鵪鶉

2007032912:36

【說在前頭】

有一次下班經過火車站時,我瞧見旁邊有個小型書展,圖文並茂的繪本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85年格林文化所出版的一系列「大師名作繪本」,10年後有幸認識,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套繪本是挑選世界文學大師的短篇小說,由國內多位知名的作家以孩子能接受的能力,儘量保持文字與故事的原貌,譯寫成繪本內容;並向國際上知名的兒童畫家邀稿,完成了72冊的「大師名作繪本」。

1~60冊除了繪本外,還有30片CD及導讀手冊;61~72冊是繪本莎士比亞,沒有CD,有親子手冊。我喜歡這套繪本的故事,但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它的圖畫,好像欣賞一幅幅美麗的畫作;文字稍多,比較適合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閱讀。

今天想要分享「小鵪鶉」這篇故事,是俄國三大文學家之一屠格涅夫的作品。與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齊名的屠格涅夫,代表作品很多,《獵人日記》是其中之一,而「小鵪鶉」就是取材自《獵人日記》。



「小鵪鶉」是敘述一個自許成為偉大獵人的小男孩,在他十歲的那年,初次隨父親外出獵鳥。他目睹鵪鶉媽媽為了引開獵狗以避免牠傷害小鵪鶉,最後卻被狗兒咬得奄奄一息的情景,小男孩「感同身受」鵪鶉媽媽愛孩子但無能為力的處境,同時想起一次媽媽生病時,自己害怕媽媽死掉的心情,「同理」了小鵪鶉失去媽媽的難過傷心。

天空剎時黯淡了下來,我彷彿聽到鵪鶉一聲又一聲的呼喊──

「我不想死啊!我不能死啊!我那麼努力的想要救自己的孩子,可是,我為什麼卻失敗了?我的孩子怎麼辦?誰來救救我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有一回媽媽生病,躺在床上好幾天,我以為媽媽要死掉了,嚇得一直哭,媽媽安慰我,為了照顧我,她一定會活下去。媽媽那麼愛我,鵪鶉一定也很愛牠的孩子,如果牠死了,誰來照顧小鵪鶉呢?




如此溫柔慈悲心,讓小男孩對鵪鶉媽媽的犧牲悲不可抑,不僅阻止了獵狗再傷害鵪鶉爸爸的悲劇,還慎重其事以樹枝做成十字架,插在鵪鶉媽媽的墳墓上,並將牠埋葬在鵪鶉窩旁,讓鵪鶉媽媽繼續守護牠的孩子。

我掏出一塊乾淨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把鵪鶉媽媽放在手帕裡,靠近小鵪鶉,輕輕說:「小鵪鶉,你們知道嗎?你們的媽媽好偉大啊!牠為了保護你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她以後不能再照顧你們了。」
小鵪鶉不停的哀鳴,抖動羽毛,流露出茫然的眼神,似乎不明白鵪鶉媽媽為什麼不理牠們?不再餵牠們吃東西,而且不再給牠們溫暖呢?


從此小男孩變得不喜歡打獵,也不再渴望十二歲的生日得到一把獵槍。

男孩長大後,一次與朋友們結伴獵打烏鴉,他不小心打到了母烏鴉,正當朋友以口技引誘小烏鴉時,他腦海中浮現了十歲那年,鵪鶉媽媽慘死的悲痛回憶,想到自己怎能如此殘忍,又要拆散另一個鳥家庭?於是他跑出草叢,用力拍手,提醒小烏鴉們趕緊逃走。

那一刻,他領悟到打獵是件無聊且殘忍的事,也不在乎能不能做一個真正的獵人。



【寫在後頭】 媽媽看不到牠,會很傷心

「小鵪鶉」讓我想起了在婆婆家院子發生的故事。每當我們隔周假日回婆婆家時,孩子們總喜歡在院子裡騎腳踏車。有一次,七歲的二兒子告訴我們:「今天堂弟恆恆騎車時,把一隻蟾蜍踩死了,還用車子騎在牠身上四次,我也弄了一次!」

我聽了心中不忍,一邊想著蟾蜍悲慘的死狀,一邊告訴兒子:「你們用車子輾在蟾蜍身上時,牠一定很痛,最後死掉了,就不能回家;牠的媽媽看不到孩子,會好傷心、好傷心哦,就像媽媽如果沒看到你,會著急傷心一樣。你們以後不能再這樣對待小動物了,知道嗎?」
 
不久,一個溫煦的午后,我在院子裡散步,孩子們各自騎車相互追逐著。一隻毛毛蟲在地上蹣跚爬過,小叔的五歲兒子,已經做好車輾毛毛蟲的動作,當我尚在遲疑是否強勢制止時,他已經從毛毛蟲身上輾過,只見二兒子喃喃自語:「毛毛蟲好可憐喔,媽媽看不到牠了。」

我趕緊順勢接下去:「小恆恆,媽媽很愛你,如果她沒看到你,是不是會很難過擔心?毛毛蟲也一樣啊!你現在把牠弄死了,蟲蟲再也不能回家,媽媽就會好傷心哦!」看著小人兒的表情態度,如此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話,似乎在他心裡發揮了效用。

孩子像張白紙,會呈現出何種色彩,常常決定於大人給他什麼顏色,有時他們只是覺得有趣好玩,殊不知卻傷害了別人或小動物。與其感慨孩子缺乏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不如把握住每個機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紮根,從小培養他們「尊重生命」的觀念,讓孩子懂得愛自己,學習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