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命需要互動與關懷

2008123004:30

          
                 ★風景美、氣氛佳,如果椅子上多了不分性別或老幼的兩人,
                              是不是充滿了生命,更有意境呢?
                     生命也一樣,需要更多互動與關懷,才充滿了溫暖

主講/錢永鎮 (曉明女中教師)
(本文為泰山文化基金會辦理生命教育教師研習會演講部分摘錄)

有一回,我到一所學校演講,校長引導我到會場,遠遠一個老師看到校長,他竟然就轉彎回頭走另一條路,那個老師一轉彎,前面的同學看到老師,也轉了彎,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學校的氣氛真不一樣。當老師沒有跟校長打招呼,老師跟學生沒有很好的互動時,生命教育就不太能成功。

另有一所學校就不一樣,不只老師熱誠地來打招呼,連學生都主動來打招呼說:「校長好!客人好!」這所學校的老師常帶孩子出去體驗;或在一些課程裡讓學生有一些互動,因為生命跟生命如果沒有對話、沒有接觸,講很多都是假的。

所以一般在校園裡校長看到每個小朋友都會說:「小朋友好!」看到一個受傷的小朋友就問他說:「你腳怎麼了?」他雖然已經被五、六個老師問過了,可是當他講自己被問得好煩時,卻笑得很開心。

生命教育的推動,需要每一個老師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寶貝,生命跟生命之中要有對話跟接觸。比如說,剛才演講前我讓大家有一段時間相互聊天,彼此就會有一點溫馨的感覺,現在請你們伸出食指,然後跟周遭的人互碰鼻子,起碼你必須碰兩個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有了接觸與互動,團體氣氛很快就進入了狀況。我在帶領一個新班級的時候,通常會用印地安式的歡迎方法:先跟第一個學生握手,再跟第二個握手,然後學生也跟著我後面依樣畫葫蘆,全班輪握一遍,這樣花了十分鐘,全班同學就都跟我握過手,彼此也握了手。

第二堂課如果他們還很陌生,就叫他們互相腳踢腳,男生班級他們踢得很過癮,他們會亂踢,不過沒關係,踢完了握手,握完了身體碰一下,每一堂課抽十分鐘做這樣的接觸,師生之間關係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跟對上天的信仰,都有一些對話及接觸的機會,就是生命教育的開始,以上我們講的是「人與他人」的互動。

接下來談「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讓學生在上課時間去校園散步,但是有兩個要求,不准講話,不准結伴。還有一個作業,就是在散步過程中,要問自己:「我在這裡幹什麼?」然後回來跟同學分享,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處」、怎樣面對自己。

下一次我再叫他們去校園每個人選一朵花、一棵樹或一個石頭,然後坐在它對面好好看它十五分鐘,學生會說:「那我不是發神經嗎?」我說:「不是,是因為你們以前從來沒有很認真的,用十五分鐘去對待一個你可以好好欣賞,尤其是有生命的東西。」要讓一個孩子很專注的看一個生命,先從哪裡看?先從花,從草,從樹,從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可以選擇看自己的同學,只是不准講話,專注的看他。

最後同學分享的經驗是:自己好像很少有這種經驗。

我們大人有時候甚至也很少有經驗去看很細微的生命。可是幼稚園小朋友看一隻螞蟻他會看得很認真,越長大,這些東西就越不被重視。生命的尊重、欣賞,要從一個人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有和諧的互動及關懷做起。
(整理/泰山文化基金會 陳俊龍)